朝堂定音之后,北京城内的气氛为之一肃。那些原本还在观望、或暗中与南京眉来眼去的官员,彻底息了心思。林川的权威,如同磐石,牢牢压住了所有潜流。然而,“彻底歼灭”的尾声,仍需处理最后几处闪烁的“余烬”。
第一处余烬,在盛京。
杨把总坐镇辽东,雷厉风行。除了屯田练兵,他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处理满清遗留的政治与文化符号。这一日,他呈上了一份详细的奏报,并附上了几份重要的抄件。
奏报中提及,根据林川之前的密令,他对盛京皇宫(原沈阳故宫)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查。大部分彰显满清皇权的物品、档案已被封存或销毁。但在崇政殿一处暗格中,找到了几份用满汉双语书写的《满文老档》残卷,以及部分记录与蒙古诸部、罗刹人往来盟誓的文书。
“王爷,”杨把总在奏报中写道,“按常例,此等胡虏之籍,当一概焚之,以绝其念。然属下记得王爷曾言‘知己知彼’,故未敢擅专。此等档案,或可为了解东虏兴起、与蒙古罗刹勾结之内情,提供佐证。尤其是其中提及与科尔沁等部盟誓细节,或可用于日后分化漠南蒙古。请王爷示下。”
随奏报附上的,还有几页精心挑选的译文抄件,内容正是一些盟誓条款和早期满清兵力部署的记录。
林川仔细阅读着这些抄件,目光锐利。杨把总此举,显是摸准了他的心思。销毁容易,但知识的毁灭同样是损失。这些档案,是“敌人”的记忆,也是历史的镜子。
他提笔批复:“杨都督所虑甚善。此类档案,确有价值。然需严格甄别,凡涉巫蛊迷信、辱及华夏之内容,立即销毁。其余关于地理、部族、军政之记录,可择其要害,由可靠之人译出,整理成册,归档密存,以备咨询。此事需绝对保密,参与译档之人,需严加管控。”
他要在灰烬中,抢救出有用的信息,化为己用。这是对“文化清算”更深层次的理解——并非一概抹杀,而是批判性地吸收、利用。
第二处余烬,在通州。
黄宗羲的伤势渐愈,漕运在新规和武力的双重保障下,已稳定运行了数月。他再次上疏,这次不再是急报,而是一份洋洋洒洒的《漕运利弊疏》。在疏中,他详细分析了漕运成本之高昂、环节之繁复、弊端之深重,再次强烈建议,必须寻找替代方案,或大力发展海运,或从根本上提升北方粮食自给能力,否则“仰江南鼻息,终非久安之策”。
这份奏疏,没有提出 immediate 的解决方案,却指出了一个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它像一颗种子,被林川郑重地收藏起来,等待在下一阶段合适的土壤中萌发。
第三处余烬,则在人心深处。
这一日,林川微服,再次来到了京郊皇庄。与上次来时相比,田亩整理得更为齐整,新挖的沟渠引来了活水,一些农舍旁甚至垒起了猪圈,传来了雏鸡的鸣叫。田间劳作的人们,脸上少了惶惑,多了专注。
他看到一个半大的小子,正吃力地扶着改良后的耧车,他的父亲在一旁小心地添加种子,嘴里念叨着:“慢点,稳点,这金贵家伙什,可不敢弄坏了……”那神情,不像是在对待一件工具,更像是在呵护希望。
林川没有打扰他们,悄然离去。
他明白,最顽固的“余烬”,是长期战乱和压迫在人心中留下的创伤、麻木与不信任。而要熄灭这最后的灰烬,别无他法,唯有靠时间,靠这日复一日的安稳耕作,靠秋日能兑现的丰收承诺,靠一个能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朝廷。
回到文华殿,林川看着案头杨把总的奏报、黄宗羲的条陈,以及窗外那片正在复苏的土地。内部的敌人已被肃清,思想上的障碍已被破除,最后的隐患也正在被逐一清理或转化。
“余烬”将尽,新风已起。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