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时节,北京城的政治气氛却如同此时的天气,在暖意中透着料峭寒意。林川推行的种种新政,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扩散,终于触及到了最深层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
这一日,大朝会。沉寂许久的翰林院几位老臣,在南京方面持续不断的檄文和私下串联的鼓动下,自认为抓住了“祖宗法度”的大义名分,联合上奏,言辞激烈。
为首的陈御史,须发皆白,手持笏板,声音颤抖却高昂:“摄政王殿下!《皇明祖训》,宦官不得干政!然则,司礼监、御马监等衙门依旧存在,内官行走宫禁,此乃违背祖制之一也!”
“其二,太祖定制,皇室宗亲,分封而不锡土,临民而不治事。如今各地藩王,虽无实权,然俸禄优厚,居于封地。殿下新政,清查田亩,整顿吏治,何以独漏藩王庄田?此非公正之道!”
“其三,”他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全身力气,“陛下冲龄,殿下总揽朝纲,虽曰摄政,然权同人主。久虚帝位,非国家之福!臣等泣血上奏,请殿下还政于陛下,退居臣列,此乃臣子本分,亦安天下人心之道!”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这已不仅仅是对新政的质疑,而是直接挑战林川权力的合法性与持续性,其背后,必然有南京方面的影子,甚至可能串联了部分宗室。
一些官员低下头,心中惴惴;一些则暗中观察林川的反应;徐承烈、王老蔫等人则面露怒色,手按剑柄。
龙椅旁珠帘后的周皇后,紧张地攥紧了衣袖。年幼的皇帝茫然地看着下方。
林川端坐在摄政王位上,面色平静无波。他等这一刻,已经等了很久。这些隐藏在“祖制”、“礼法”下的暗流,是“历史余震”中最顽固的部分,必须予以彻底的回应,方能真正为新时代定下基调。
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将目光缓缓扫过那几位跪在地上的老臣,以及他们身后那些眼神闪烁的官员。
“陈御史,”林川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大殿,“你口口声声祖制。本王问你,太祖高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为何来?”
他不等回答,自问自答:“为的是让天下百姓,能安居乐业,而非让我朱明一家一姓,永享富贵!更非让尔等读书人,抱着几本死书,阻碍江山社稷前行!”
他站起身,走到御阶之前,威势凛然:
“宦官干政,始于王振,盛于魏忠贤,祸国殃民,此乃痼疾!然内廷运转,岂能无人?本王已下令,内官二十四衙门大幅裁撤,留存者,职责限定于宫廷服务,严禁结交外臣,干预政事!此非违背祖制,乃是革除前朝弊政!尔等可曾看见,如今还有哪个太监,敢在朝堂上指手画脚?!”
“藩王庄田?”林川冷笑,“国家艰难,百姓流离,藩王坐拥万顷良田,享民脂民膏,可曾出一兵一卒御虏?可曾捐一粮一钱济民?新政清查田亩,摊丁入亩,旨在公平!藩王与庶民同法,有何不可?莫非尔等觉得,朱姓子孙,便可超脱于国法之上?!”
他目光如刀,逼视着陈御史:“至于还政……”
林川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陛下年幼,太后深居。若非本王与北疆将士浴血奋战,此刻站在这里的,恐怕已是多尔衮,或是李自成!尔等早已是阶下之囚,甚至刀下之鬼!何来朝堂在此高谈阔论祖制?!”
“本王受先帝遗恩,皇后托付,肩负江山之重!在此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乃为保住这大明的社稷,保住这华夏的衣冠!待陛下成年,四海升平,本王自会归政!此刻让本王还政,尔等是想将这好不容易稳住的大局,再推向万劫不复之深渊吗?!是何居心!”
一连串的质问,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林川没有引用任何经典,他用的是最赤裸的现实和力量。
“尔等所言,看似忠君爱国,实则迂腐误国,甚至包藏祸心!”林川最终定论,“陈明远(陈御史)等人,年老昏聩,不谙时务,受奸人蛊惑,妄议朝政,动摇国本。着革去官职,逐出朝堂,永不叙用!其同党,由都察院、锦衣卫严查,凡有通南证据者,严惩不贷!”
命令一下,立刻有殿前侍卫上前,将那几名面如死灰的老臣架了出去。朝堂之上,一片死寂。
林川环视百官,一字一句道:“今日之后,望诸公收起那些不合时宜的心思。我等之要务,是抚平战乱创伤,是让百姓吃饱穿暖,是打造一个强盛的新大明!凡有利于此者,虽违旧例,亦当行之!凡阻碍于此者,虽合古礼,亦当弃之!此,即为本王定下的新规矩!”
余音在大殿中回荡。
这一日,林川用绝对的权威,为持续数月的“历史余震”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他不仅清算了潜在的反对者,更重新定义了“忠奸”与“是非”的标准。旧时代的挽歌终于唱完,新时代的序曲,已然奏响。通往卷二“复兴”的道路上,最大的意识形态障碍,已被彻底搬开。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