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玄奘与《多心经》的故事
唐武德初年的偃师县,陈家有个孩子叫陈祎,自幼便和别的孩童不同。别家孩子在巷口追跑打闹时,他总爱蹲在村里老庙的门槛外,听僧人念诵经文,一双眼睛亮得像盛着星光。稍大些,他正式剃度出家,法号玄奘。入了佛门后,他更是手不释卷,把寺里的经书翻得边角发毛,可越读越觉得心里空着一块——许多经文译本残缺不全,有些字句甚至相互矛盾,这让一心求法的玄奘寝食难安。
“若想求得真义,怕是只能西去天竺,到佛国寻那原始经文了。”一日,玄奘对着一盏孤灯喃喃自语。那时西域之路早已听闻艰险,戈壁滩上的风沙能吞没人马,崇山峻岭间常有虎豹出没,更别提沿途还有不熟悉的部族与未知的瘴气。可他望着佛前的香炉,手指轻轻抚过经卷上的墨迹,终究还是下定了决心:“哪怕粉身碎骨,也要把真经取回来,让中原的信徒们能读懂完整的佛法。”
收拾好简单的行囊,玄奘拜别了寺里的师父,独自踏上了西行之路。起初还能沿着商队的旧路走,遇到村落时能讨碗热水,可越往西走,人烟越稀少。走了约莫半年,他来到了罽宾国境内,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前面是一片陡峭的山谷,谷底云雾缭绕,隐约能听见野兽的嘶吼,山路上布满了碎石与荆棘,根本看不到半个人影。
“这可如何是好?”玄奘站在山谷口,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试着往山谷里走了几步,脚下的石头突然松动,滚进谷底传来“轰隆隆”的回声,吓得他赶紧退了回来。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冷风卷着落叶打在他脸上,他摸了摸怀里仅剩的半块干粮,心里泛起一丝绝望:难道自己的求法之路,就要断在这里了吗?
当晚,玄奘在山谷附近找了间废弃的石屋,把房门紧紧锁上,又用石块顶住。他盘腿坐在地上,双手合十,心里仍在默念着经文,可杂念却像野草般疯长。不知过了多久,他听见“吱呀”一声,原本锁着的房门竟自己开了。玄奘猛地睁开眼,只见屋里的石床上,坐着一位老僧人。
那老僧模样有些吓人,头上脸上满是疮痍,衣服上沾着脓血,可眼神却格外平和。玄奘先是一惊,随即想到这荒山野岭难有凡人,便起身恭敬行礼:“弟子玄奘,西去求经,路遇险阻,不知师父从何而来?”
老僧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是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却清晰:“你既为求法而来,当有渡过难关的机缘。我这里有一卷《多心经》,你且听好,用心记诵。”说罢,老僧便逐句念了起来。玄奘不敢怠慢,屏住呼吸,一字一句地记在心里,只觉得经文虽短,却像一股清泉,瞬间抚平了他心中的焦躁与恐惧。
等老僧念完,玄奘已经能完整背诵。他正要再行礼致谢,老僧却身形一晃,消失在了石屋里,仿佛从未出现过。玄奘愣了愣,随即对着老僧坐过的石床深深叩拜,然后推门走出了石屋。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陡峭难行的山谷,竟出现了一条平缓的小路,路边的荆棘也都悄悄退去;之前隐约听见的虎豹嘶吼,此刻没了踪影,连山间的云雾都散了大半,露出了清晰的前路。玄奘心中大喜,知道是《多心经》的力量帮自己渡过了难关,他一边默念经文,一边快步向前走去,此后沿途再遇到艰险,只要诵起这卷经文,总能化险为夷。
就这样,玄奘历经千辛万苦,翻越雪山,穿过沙漠,终于抵达了天竺的佛国圣地。在那里,他遍访名寺高僧,潜心学习佛法,收集了六百多部珍贵的经文。数年后,他带着满载的经书,踏上了归途。
而在玄奘出发前,他曾在灵岩寺的庭院里,见过一棵松树。那时松树还不算高大,枝条朝着东边伸展。玄奘摸着松树的枝条,笑着说:“我要西去求法,你若有灵,便随着我往西生长;等我回来时,你再转向东方,也好让我的弟子们知道。”说完,他便转身离去。
没想到这棵松树真的有了“灵性”——自玄奘西行后,它的枝条每年都朝着西边生长,一年比一年长,数年后竟向西延伸了数丈。寺里的弟子们见了,都感叹这是玄奘法师的诚心感动了草木。
有一天,寺里的弟子们像往常一样去看松树,突然发现原本向西伸展的枝条,竟一夜之间转向了东方。弟子们又惊又喜,纷纷说道:“松枝东指,定是师父要回来了!”他们立刻收拾行装,朝着东方去迎接玄奘。果然,没过多久,他们就在路上遇到了风尘仆仆的玄奘,还有他身后满载经文的队伍。
后来,灵岩寺的这棵松树被人们称为“摩顶松”,成了玄奘西行求法的见证。而他带回的六百多部经文,经过翻译传播,让更多中原人读懂了佛法真义;那卷《多心经》,也流传了下来,至今仍被无数人诵读。
这个故事里,藏着最动人的力量——玄奘的“坚持”,让他跨越了万水千山;他的“诚心”,不仅感动了草木,更赢得了渡过难关的机缘。其实人生路上,我们也常会遇到“罽宾国的山谷”,会有迷茫无助的时刻,但只要像玄奘那样,心怀坚定的目标,不轻易放弃,总有一天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路”,抵达想去的远方。而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善意与力量,也会像《多心经》和摩顶松一样,成为照亮前路的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