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山老父
汉武帝元封元年,东巡的队伍沿着泰山脚下的官道缓缓前行。黄钺旌旗在风中舒展,马蹄踏过青石板的声响沉闷而整齐,随行的文武官员都敛着气息——帝王此次东巡,既要祭拜泰山,更想寻访传说中的长生之道。
车驾行至一处山坳时,汉武帝忽然掀开车帘,目光落在道旁的田埂上。那里有位老翁正弯腰锄地,晨光洒在他身上,竟似有层淡淡的白光从头顶浮起,约莫高数尺,在寻常草木间格外醒目。“停下。”汉武帝声音不高,却让整支队伍瞬间静了下来。
内侍连忙扶着帝王下车,随行的太史令也快步跟上,顺着汉武帝的目光望去,只看到个穿着粗布短褐的老人,手里握着木锄,动作不快却齐稳,田埂上的杂草被清理得整整齐齐。等走近了,众人更觉惊奇:这老翁看着不过五十来岁,皮肤光滑得像刚剥壳的莲子,脸上没半点皱纹,眼神清亮得像山间的溪水,连鬓角的头发都黑得发亮,哪有半点田间劳作的苍老模样?
汉武帝走上前,略一抬手示意老翁起身,语气带着几分探究:“老人家,看你气色非凡,莫非有什么养生的法子?”
老翁放下锄头,躬身行了个礼,声音洪亮得不像年迈之人:“回陛下,臣今年已有一百八十岁了。”
这话一出,随行官员都倒吸一口凉气。太史令忍不住追问:“一百八十岁?寻常人到八十已是高寿,老人家怎会如此康健?”
老翁笑了笑,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脸颊,语气平和:“臣八十五岁那年,曾病得快不行了。当时头发全白了,牙齿掉得只剩几颗,连走路都要拄着拐杖,夜里咳嗽得没法安睡,家里人都以为我熬不过那个冬天。”他顿了顿,目光望向远处的泰山主峰,像是在回忆往事,“就在那时,臣遇到一位道长。他看臣可怜,便教了臣两个法子:一是不再吃五谷杂粮,只吃一种叫‘术’的草药,再喝山泉水;二是做了个神枕,枕芯里装了三十二样东西。”
“哦?这神枕倒新奇。”汉武帝来了兴致,往前凑了凑,“里面都装了些什么?”
“回陛下,这三十二样东西里,有二十四样是顺应二十四节气的草木,比如立春用的芽、冬至采的根,能跟着时节养身子;还有八样是能抵御八面来风的药材,像防风、羌活之类,能挡着邪风侵体。”老翁说着,从田埂边的竹筐里取出一个布枕——枕面是粗麻布缝的,边角都磨出了毛边,却透着股淡淡的草药香,“臣这几十年,就靠着吃术饮水、枕着这神枕,慢慢把身子养好了。头发重新变黑,掉了的牙齿也慢慢长了出来,现在每天走三百里路都不觉得累。”
汉武帝接过神枕,入手温温的,草药香顺着鼻尖钻进心里,竟觉得浑身都松快了些。他再看老翁的手,虽然布满老茧,却筋骨分明,没半点老态。“老人家,你这方子若真有效,便是造福天下的好事。朕赐你玉帛,你且把这‘术’草的采制之法、神枕的配伍明细写下,可好?”
老翁躬身谢恩:“陛下为民着想,臣不敢不从。只是臣闲散惯了,写完方子,还想回岱山里住着。”
汉武帝笑着点头:“准了。你若想回乡里看看,也任你自便。”
后来,老翁把方子写好交给内侍,拿着帝王赏赐的玉帛,转身就进了岱山。有人说在山里见过他,依旧穿着粗布衣裳,要么在采药,要么在帮山民修补屋顶;也有人说,每隔十年五年,他会回山下的乡里看看,给村里的老人送些草药,教孩子们辨认山里的草木。
就这样过了三百多年,曾见过他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可老翁的模样始终没怎么变。直到有一年春天,山下的村民发现,往年这个时候总会来村里坐一坐的老翁,再也没出现过。有人进山去找,却只在他常住的石屋里看到那个旧神枕,枕芯里的草药还带着香气,石桌上放着一本写满草药名的册子,扉页上写着“顺时养身,向善养心”八个字。
村里人都说,老父是得道成仙,去了更自在的地方。可那些曾受他恩惠的人知道,老父留下的从不是什么“仙术”——他不过是把顺应时节的道理做进了饮食里,把护佑身体的心思缝进了枕芯中,再用三百年的时光,把“好好活着、帮着别人好好活着”的简单信念,种在了每个人心里。
其实哪有什么凭空而来的长生?不过是顺应自然的智慧,加上一颗不肯懈怠、不肯冷漠的心。你对日子用心,日子便会对你温柔;你对他人热忱,他人便会把你的善意记在心里,代代相传——这便是泰山老父留给世人最珍贵的“长生之道”。
2、巫炎秘术
汉武帝元狩年间的一个清晨,渭水桥上的晨雾还没散尽,皇家仪仗的马蹄声就踏碎了河面的平静。武帝坐在銮驾里,掀着帘角看两岸风光,目光忽然顿在桥边——有个穿着朝服的官员正站在那里等候,头顶竟萦绕着一团淡淡的紫气,足足有一丈多高,在薄雾里像团暖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