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透过社区发热门诊临时搭建的塑料棚顶,吝啬地洒下几缕苍白的光线。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消毒水气味,混杂着低低的咳嗽声、孩童的哭闹声、以及人们压抑的交谈声。解封后的第一波冲击,如同预料中的寒潮,席卷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小小的门诊里挤满了人,长椅上坐着的、墙边蹲着的、抱着孩子来回踱步的,一张张面孔上写满了疲惫、焦虑和病痛的折磨。
方清墨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米色羽绒服,外面套着志愿者的蓝马甲,正蹲在一个角落,耐心地指导一位老人使用手机扫码登记信息。她乌黑的发丝有些凌乱地从耳后滑落,几缕贴在沁出汗珠的额角。作为中科院院士,她本可以在实验室里研究最前沿的生物材料,但此刻,她选择来到这里,和普通人一起,面对这场解封后的“阵痛”。她的眼神专注而温和,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让焦躁的老人渐渐平静下来。她敏锐地观察着周围,注意到候诊区那些蒙着深蓝色帆布的椅子——那结实耐磨的质地,那熟悉的编织纹路,正是当年“丝路地脉局”在野外作业时使用的抗震帆布!这些历经风沙的布料,如今成了守护病患等待的依托,无声地诉说着一种坚韧的传承。
门诊的一隅,相对安静些。一位须发皆白、穿着深灰色对襟棉袄的老中医,正坐在一张旧木凳上。他面前放着一个古旧的黄铜药碾子,那碾轮厚重,碾槽深凹,边缘已被无数双手摩挲得光滑锃亮。老人神情肃穆,双脚有力地蹬着连接碾轮的踏板。伴随着他沉稳的蹬踏,“嘎吱…嘎吱…”的碾轮转动声在嘈杂中清晰地响起,带着一种古老的、沉稳的节奏感。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老中医一边蹬碾,一边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地诵读着。他诵读的正是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那苍老而洪亮的声音,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庄严和智慧,在充满现代消毒水味和焦虑的空间里回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他念到关键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金石相击,字字千钧。碾轮转动的“嘎吱”声似乎也随着他的诵读节奏而变得更加深沉有力。
就在这时,门诊里唯一一台连接着AI辅助诊疗系统的电脑,突然发出刺耳尖锐的警报声!屏幕瞬间变红,疯狂闪烁着:“高危预警!多例疑似病毒变异叠加感染!建议启动紧急隔离预案!高危预警!”
这警报如同投入滚油的水滴,瞬间引爆了原本就高度紧张的人群!
“什么?变异了?!”
“天啊!又要封吗?”
“怎么办啊?孩子还在发烧!”
恐慌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人群开始骚动,有人想往外冲,有人绝望地哭喊。几位年轻的医护人员试图安抚,但他们的声音被淹没在恐慌的浪潮中。
就在混乱即将升级的刹那——
“嘎——吱——!”
一声异常洪亮、仿佛带着金属震颤的碾轮转动声,猛地压过了所有的嘈杂!只见那老中医双脚猛地发力,黄铜碾轮在碾槽中沉重地滚过一道完整的轨迹。伴随着这声巨响,他诵读的声音也如同洪钟大吕般爆发出来: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奇异的景象发生了!
那刺耳的AI警报声,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猛地扼住了喉咙!尖锐的鸣响戛然而止,如同被掐断了电源!屏幕上疯狂闪烁的红色高危预警,也如同冰雪消融般迅速褪去,恢复了正常的诊疗信息界面。整个门诊,陷入了一片死寂般的安静。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惊呆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那位依旧沉稳地蹬着药碾、诵读着古老经文的老中医。只有那“嘎吱…嘎吱…”的碾轮声,以及老人沉稳有力的诵读,依旧在空间里回荡,如同定海神针,瞬间抚平了汹涌的恐慌波涛。
“莫慌,莫怕。”老中医停下诵读,抬起头,目光温和而坚定地扫过惊魂未定的人群,“病邪有来路,便有去路。‘观其脉证’,辨明根本,对症下药,才是正途。机器再灵,也需人来‘观’,人来‘证’。”他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和心口。
方清墨站在人群外围,目睹了这神奇的一幕。她清澈的眼眸中,震惊之后,是急速旋转的思考火花。那碾轮转动的声音,那古老的诵读声波……刚才那瞬间压制AI误诊警报的,绝不仅仅是巧合!她作为顶尖材料仿生学家的直觉告诉她,这其中蕴含着某种尚未被理解的物理规律或生物效应。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聚焦在那个黄铜药碾子上,尤其是连接碾轮与踏板的轴心部位——那轴心并非寻常铁器,而是一种特殊的、泛着冷冽金属光泽的合金,上面隐约可见细微的、属于大型舰船铆钉特有的锻造纹路!这分明是用“福建舰”建造过程中废弃的、高强度合金铆钉精心改制而成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