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凌晨五点。
巨大的穹顶下灯火通明,却弥漫着一种黎明前特有的清冷与空旷。稀少的旅客拖着行李箱,脚步声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回荡出遥远的回音。空气中混合着消毒水、咖啡香以及长途飞行后特有的疲惫气息。
汉斯·米勒,某国际能源巨头亚太区安全总监,身形高大,裹着一件剪裁精良的深灰色羊绒大衣,步伐急促地走向国际出发的安检通道。他面色紧绷,金丝眼镜后的蓝眼睛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公文包沉甸甸的,里面装着几份标注着“绝密”字样的技术评估报告——关于中国西北某新型油气田的地质数据与开采方案。他刚刚收到总部的紧急召回指令,要求他带着“所有有价值的东西”立刻返回法兰克福。
就在他掏出护照和登机牌,准备递交给安检人员时,两名穿着黑色西装的男子如同从阴影中浮现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两侧。他们的动作并不粗鲁,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精准和力量感,巧妙地挡住了他前进的路线。
“米勒先生,”其中一位面容平和的中年男子开口,声音不高,用的是流利的德语,“您的航班出现了一点技术调整,恐怕需要稍作延迟。这边请,我们为您准备了更舒适的休息室,有些情况需要向您进一步说明。”他的措辞礼貌周全,脸上甚至带着职业化的微笑,但那双深邃的眼睛里没有任何温度,如同冰冷的探针,瞬间穿透了汉斯试图维持的镇定。
汉斯·米勒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他下意识地握紧了公文包,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想强硬地拒绝,想用外交辞令抗议,但对方身上那种无形的、代表着国家机器的森然气场,以及他们精准出现在这个时间点的行动,让他所有准备好的措辞都堵在了喉咙里。他明白,所谓的“技术调整”和“说明”,意味着他精心策划的数据窃取行动,暴露了。对方没有当场撕破脸逮捕他,仅仅是“劝返”,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威慑和最后的面子。
他僵硬地点了点头,在两名国安人员的“陪同”下,转身走向一条僻静的贵宾通道。背影挺直,步伐却透出一种被抽去脊梁般的虚浮。航站楼巨大的玻璃幕墙外,天际线泛起一丝鱼肚白,清冷的光线落在他身上,将他西装考究的轮廓切割得异常清晰,也异常孤独。
几乎在同一时间,国安部网络安全指挥中心。
巨大的环形屏幕上,瀑布般的数据流倾泻而下,五颜六色的光点在虚拟的地球模型上疯狂闪烁、跳跃、碰撞。这里是无声的战场,每秒都在进行着亿万次攻防。主控台前,李玄策负手而立,身姿挺拔如松。屏幕上,一条异常刺目的红色攻击路径正被层层剥离、解析、逆向追踪。这条路径,刚刚被部署在西北油气田内网节点的国产“玄甲”加密算法成功拦截并标记。
屏幕一角,一个小窗口亮起。李念墨的身影出现在画面中,背景是加州理工学院深夜的实验室。她穿着宽大的实验服,长发随意挽起,脸上带着熬夜后的疲惫,但那双遗传自父亲的深邃眼眸却亮得惊人,如同暗夜中的星辰。
“爸,攻击源锁定了,乌克兰,哈尔科夫近郊。”李念墨的声音透过加密线路传来,清晰而冷静,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伪装得很深,用了三层跳板,最终指向一个注册为‘农业生物技术’的实验室。但我分析了他们数据包里的‘指纹’残留,手法和半年前试图渗透‘天河’超算的那次高度吻合,有‘棱镜’的影子。”她顿了顿,指尖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将一组复杂的代码和坐标同步传输过来,“黑海之滨,恐有雷云。他们的目标,恐怕不仅仅是能源数据。”
李玄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屏幕上乌克兰的区域。哈尔科夫…这个地名在他脑海中迅速关联起复杂的国际局势图谱。他沉声回应:“收到。念墨,辛苦了。数据已同步,你那边切断所有非必要连接,注意安全。”
“明白。”李念墨干脆利落地点头,小窗口暗了下去。李玄策的目光却久久停留在那片被标记为深红的东欧区域。女儿那句“恐有雷云”,像一颗冰冷的石子投入心湖。棱镜的阴影,从未真正消散,它在更隐蔽的角落,以更精妙的方式,试图窥探、渗透。这场无形的战争,远比想象中更复杂,更旷日持久。
午后的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窗,洒满李玄策家书房的木地板,暖意融融。与国安部指挥中心的紧张肃杀相比,这里充满了家庭的温馨和孩童的活力。
书房一角的地毯上,散落着五颜六色的乐高积木。十岁的李天枢盘腿坐在地上,小脸因为专注而微微鼓起。他正全神贯注地搭建一个结构奇特的模型。底座是整齐的蓝色方块,象征着坚固的基础;中间层是交错纵横的黄色通道,代表信息的流动;最外层并非密不透风的高墙,而是由许多可旋转的红色小齿轮组成的、不断变换形态的动态屏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