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问号在风中旋舞
深秋最后的斑斓,被一场猝不及防的寒流彻底抹去。京城的天空,像一块巨大的、脏污的铅板,沉沉地压在鳞次栉比的楼宇之上。朔风呼啸着,如同无形的巨鞭,抽打着光秃秃的枝桠,发出呜呜的悲鸣。街道上,行人裹紧厚重的冬衣,缩着脖子,步履匆匆,呵出的白气瞬间被风撕碎、卷走。枯黄的落叶被寒风裹挟着,在冰冷的柏油路面上打着旋儿,时而贴地疾走,时而腾空乱舞,像无数个巨大而焦灼的问号,在灰蒙蒙的天地间徒劳地盘旋,最终无力地堆积在墙角或车轮之下。
这无形的问号,不仅仅飘荡在街头巷尾,更沉沉地压在人们的心头。报纸的头版头条、网络论坛的热门话题、街角小摊收音机里传出的议论声,甚至公交地铁上陌生人压低嗓音的交头接耳,都聚焦在同一个词上——“异地高考”。一份刚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政策草案,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或只是表面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汹涌的涟漪。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味道:期待、焦虑、不平、茫然……混杂在初冬凛冽的寒气里,吸一口都带着沉甸甸的份量。
“听说没?门槛又降了!以后阿猫阿狗都能在这儿高考了?”
“凭什么?我们累死累活买学区房,孩子拼死拼活考重点,到头来名额被挤占?”
“唉,我家孩子从小在这儿长大,教材都不一样,回老家考不是明摆着吃亏吗?政策再不改,娃的前程就毁了!”
“教育资源就那么多,都涌进来,谁受得了?教学质量下降怎么办?”
咖啡馆巨大的落地玻璃窗上,凝结着一层厚厚的白雾,模糊了窗外的萧索街景,也像极了人们心中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靠窗的位置,几个衣着体面的中年人正激烈地争论着,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国家安全的神经中枢,李玄策的办公室内暖气充足,却因主人眉宇间挥之不去的凝重而显得有些清冷。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旁,散落着几份被红蓝笔反复圈画过的剪报和厚厚的舆情简报。最上面一份的标题触目惊心:《异地高考:公平诉求下的资源困局与阶层焦虑》。旁边,是几份打印出来的网络热帖截图,充斥着“教育特权”、“资源挤兑”、“寒门再难出贵子”等极具煽动性和对立性的字眼,每一个都被红笔重重圈出,旁边是李玄策凌厉的笔迹:“警惕极端化!关注潜在煽动点!”
李玄策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背对着办公桌。窗外是铅灰色的天空和风中狂舞的枯枝。他穿着熨帖的深色制服,肩章上的星徽在室内灯光下反射着冷硬的光泽。然而,此刻他挺拔的身影却透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他一只手插在裤袋里,另一只手的手指无意识地、一下一下地敲击着冰凉的窗玻璃,发出极轻微的“笃、笃”声。
“教育,国之根本,也是民之命脉…” 他深邃的目光穿透玻璃,投向城市灰蒙蒙的远方,心中无声地低语,“这政策,牵动的是千万家庭的心,是无数孩子的前程,更是社会情绪的敏感神经。公平的诉求,是正当的,是火种;可承载力的极限,是冰冷的现实,是干柴。这把火点起来,是照亮前路,还是焚毁桥梁?” 那份舆情简报上被圈出的尖锐字眼,在他脑中盘旋,像毒蛇吐信。他敏锐地嗅到了其中潜藏的危险——极端化、对立化,以及可能被别有用心者点燃、利用,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或社会撕裂的巨大风险。这无形的涟漪,比窗外的寒风更让他感到刺骨的冷意。
他端起桌上早已凉透的浓茶,抿了一口。苦涩的味道在舌尖弥漫,却未能驱散心头的沉重。那些剪报上描述的困境,那些网络帖子里宣泄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这让他想起了自己遥远的童年,在资源匮乏的乡村,靠着母亲王秀芹微薄的工资和父亲偶尔带回的鱼获,在简陋的教室里追逐知识的光亮。那份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他感同身受。可如今,站在更高的位置,他看到的却是更复杂的图景:渴望与焦虑交织,公平与承载力角力,理想与现实碰撞。这绝非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决心已下。李玄策脱下制服外套,换上深色的便装夹克。他需要离开这指挥塔,沉下去,去听一听大地真实的脉动。
场景一:城中村,出租屋的微光与忧虑
车子七拐八绕,停在一片低矮、密集的城中村边缘。空气中弥漫着潮湿、油烟和廉价洗涤剂混合的味道。狭窄的巷道上方,各种电线如同蛛网般纠缠。李玄策在一名便装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一栋外墙斑驳的筒子楼。楼道昏暗,堆满了杂物。
敲开其中一扇薄薄的铁皮门。开门的是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身后是同样疲惫的丈夫和一个约莫十岁左右、正趴在低矮饭桌上写作业的男孩。屋内空间逼仄,只容得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旧衣柜。唯一的窗户对着另一栋楼的墙壁,光线昏暗。一盏瓦数不高的白炽灯,是唯一的光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