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秋被押的第三日,天刚蒙蒙亮,冷苑便炸了锅。
一名守卫跌跌撞撞冲进内政院,声音发颤:“提举大人!赵贵妃……赵贵妃在墙上写血书!她割了手腕,人现在昏过去了!”
柳绿手一抖,茶盏翻倒在案上,洇开一片湿痕。
她抬眼望向苏识,眸中满是惊疑:“赵明凰?她不是一向骄纵跋扈、半点亏不肯吃的主儿?怎会自残至此?还有……她写的什么?”
“血书两行。”守卫低头,嗓音压得极低,“‘太子背信,灭口在即’,末尾还有一句——‘求苏提举救我孩儿一命’。”
屋内死寂。
窗外风穿廊而过,卷起几片枯叶,拍打在窗纸上,像某种不祥的叩击。
苏识坐在紫檀木椅中,指尖轻轻摩挲着茶杯边缘,眼神却已沉入幽深暗流。
她没有动,也没有问太多,只是缓缓闭了闭眼,脑海中如画卷铺展——
陈砚秋倒台才三日,账册风波尚未平息,东宫势力正处震荡之际。
此时赵明凰突然自残喊冤,看似仓皇求生,实则时机精准得近乎算计。
她不知细节,但她知道——太子开始杀人了。
这才是关键。
苏识睁开眼,唇角勾起一丝冷笑:“她手里未必有真东西,可她知道太子怕什么。一个‘被怀疑’的妃子,比握着十万雄兵更让人心慌。”
柳绿听得心头一凛:“您的意思是……她是故意的?用自己当饵?”
“不是饵。”苏识摇头,语气笃定,“是刀。她要把这把刀,插进太子最软的咽喉。”
她站起身,裙裾拂过地面,无声却凌厉。
走到案前,提笔写下一道密令,交予候在一旁的柳绿:“传话白砚,立刻调九皇子暗卫,封锁冷苑外围三里林地,重点盯防夜间动静。若有任何陌生人接近,不论身份,只记形貌路线,不得轻举妄动。”
柳绿迟疑:“若真是东宫派人来灭口……我们不出手阻拦?”
“阻拦?”苏识轻笑一声,目光如刃,“我们要的不是阻止,是让他们自己走进陷阱。”
她转身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宫墙,声音低缓却带着铁锈般的重量:“太子此刻最怕的是证据外泄。只要他觉得赵明凰手里有东西,哪怕只是风声,他也坐不住。”
当晚,月隐云后,冷苑外松林寂静如墓。
白砚伏于老槐枝杈之间,黑衣融夜,呼吸几近于无。
两个时辰后,一道黑影悄然穿林而来,脚步极轻,腰间佩刀未出鞘,却是东宫死士独有的短柄弯刀制式。
那人停在林边,四顾无人,从怀中取出一枚铜哨,欲吹未吹,忽又收起,原路折返。
白砚不动,只将那人身形轮廓、步伐节奏、衣饰细节尽数记下。
次日清晨,柳绿捧着一份誊抄好的“密报”匆匆入内:“按您吩咐,已在尚膳局、御药房几个嘴碎的差役间散了话——说内政院截获一封东宫与赵氏私通信笺,内容涉及‘共扶幼主,另立新君’八字。”
苏识接过纸页,扫了一眼,嘴角微扬:“很好。不必说得太真,但也不能太假。要让人听了心里发毛,又抓不住把柄。”
她将纸页投入火盆,火焰腾起,映照她清冷面容。
“有些人,不怕你有证据,只怕你‘可能’有证据。”
夜深人静,东宫深处一间密室,烛火摇曳。
太子独坐案前,手中捏着一匣泛黄信笺,指节发白。
良久,他咬牙启唇,低声自语:“赵氏妇人,竟敢以此胁我……你以为我不敢动手?”
话音未落,他猛然将整匣信件掷入铜炉。
火焰轰然腾起,火光中,一张残纸飘起,隐约可见一个“凰”字,在热浪中蜷曲、焦黑、化为灰烬。
梁上阴影微动,白砚屏息凝神,右手轻抬,掌中微型机关咔哒一响——一张薄如蝉翼的银箔图纹已然成型,清晰摄下焚信全过程。
三日后,苏识展开那幅由特殊药水显影的图像,静静凝视片刻,忽然低笑出声。
“他烧的不是信。”她指尖轻点图中焦痕,“是他最后的退路。”
她抬眸,对候立一旁的柳绿道:“把那句话,再传一遍。这次,我要它落在一个人耳朵里——宗人府那位从不轻易开口的老亲王。”
柳绿一怔:“永安王?他素来避权厌事,连先皇后丧礼都称病未至……值得惊动他?”
“正因为他避权,所以一旦开口,才最有分量。”苏识垂眸,语气平静却不容置喙,“有些棋子,平时藏得越深,落子时才越能震碎棋盘。”
她起身走向窗边,望着远处巍峨宫阙,仿佛已看见风暴将起。
而此刻,谁也不知道,那一场看似偶然的血书求救,那一缕飘散在宫闱间的流言,正悄然拧紧命运之弦。
只待一声钟响,万籁俱裂。
次日清晨,紫宸殿外云压宫檐,风卷黄沙扑面,百官列班静候,却迟迟不见皇帝驾临。
就在众人低语猜测之际,一名老内侍捧着明黄奏匣缓步而出,声音苍老却不容忽视:“永安王急奏,请陛下开乾元阁重议‘诸王议政’旧制——言储君疑忌宗亲,结党营私,恐生内乱,动摇国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李言李语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李言李语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