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穿廊,带着焦木与灰烬的呛人气息,扑在苏识脸上。
她站在档案阁前,脚下是湿漉漉的青砖,水痕未干,残烟仍袅。
火势虽被扑灭,但阁内已成焦土,梁木坍塌,横七竖八地压着烧得只剩半边的册页,墨字蜷曲如死虫,在余烬中若隐若现。
“姑姑……”柳绿踉跄跑来,声音发抖,“火是从东侧第三排架子起的,专烧‘赏赐外臣’与‘采买贡品’两栏!守夜的两个小太监说,半夜看见黑影翻墙,扔了火囊就走,追都没追上……可……可没人看清脸。”
苏识没应声,只缓缓蹲下,指尖拨开一片焦纸。
火势太整齐了——不是乱烧,是定点清除。
炭灰分布均匀,燃点集中,连翻卷的页角都朝同一方向卷曲,显然是用引火油配合炭精精准布火,绝非仓促纵火可成。
她眸光一沉。
这不是灭迹。
是示威。
萧璟被软禁三日,党羽未清,反而反扑得如此精准、如此冷静,说明他们不仅没乱,还看穿了她的布局逻辑——她靠的是“账册铁证”扳倒二皇子,如今,对方就毁她立证之基,反手将她推入“构陷忠良”的深渊。
她若无法补全账链,皇帝纵然信她一时,终将因“查无实据”而压下此案。
届时,她就成了挑起皇室血斗的罪魁,而萧璟,反倒能以“蒙冤受屈”之名,博得清议同情,甚至借势翻盘。
好一招以退为进。
苏识缓缓站起身,袖中手指微微收紧。
她不怕对手强,只怕对手蠢。可如今这对手,不仅不蠢,还懂她。
懂她靠什么赢,就毁什么。
但她忘了——她从来不是只靠账册赢的。
她靠的是,比所有人更早一步,看清棋局。
“白砚。”她淡淡开口,声音不高,却如冰刃破风。
黑影自檐角落下,单膝触地,无声无息。
“查近五日进出档案阁的所有人,尤其是领取引火物的宦官,一个不漏。”
“是。”
她转身便走,步履沉稳,仿佛身后那片焦土不过是棋盘上一枚被吃掉的闲子。
当夜,参政室灯火通明。
白砚归来,递上一份名录。
苏识目光一扫,停在一人身上——老宦官赵德安,尚宫局杂役,火前夜领取炭精三斤,用途登记为“暖阁引火”。
三斤?一个杂役小屋,用得着三斤炭精?
她指尖轻敲案角,忽而一凝。
“带他来。”
赵德安被带到时,浑身筛糠,跪地便哭:“姑姑饶命!小的只是奉命行事!周侍郎派人传话,说若不烧了那几排账册,就揭发我侄儿偷换贡茶的事!小的……小的只拿了火囊,扔进去就走,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啊!”
苏识静静听着,忽而倾身,距他袖口不过寸许,鼻尖微动。
一丝极淡的沉香,混在焦味与汗臭之间,几乎难以察觉。
但她记住了。
那是萧璟书房独有的熏香——龙涎沉骨香,宫中仅他一人使用,御药房每月特供三两,从不外流。
她眸光骤冷。
周侍郎?
不过是条替死狗。
真正下令的,是那个被软禁在府、看似束手就擒的二皇子。
他没想灭迹。
他要的是“毁证”假象,逼皇帝以“证据缺失”结案,再反过来咬她一口,说她伪造奏稿、构陷皇嗣。
一旦坐实,她便是乱政之首,九死难辞。
可他忘了——真正的证据,从不在纸上。
而在人心。
她缓缓起身,拂袖转身,声音冷如寒泉:“放他走。”
“姑姑?”柳绿惊愕。
“让他走。”苏识立于窗前,望着漆黑宫墙,“让他回去报信——就说,账册烧了,火才刚开始。”
翌日清晨,六尚宫局皆收到参政司紧急通令:
“因档案阁火灾,近三年内库账目损毁,现令各司即刻上交所持‘内库领用副单’,由参政司统一补录存档。逾期不交者,以隐匿宫务论,杖六十,贬为粗使。”
令出如风。
尚宫、尚仪、尚食、尚功……各司主官皆惊。
副单本是各司自留备案,平日谁也不当回事,可如今参政司突然索要,谁敢不从?
尤其那些曾与二皇子暗通款曲的,更是心头一紧——若被查出私藏账目却不交,岂非坐实勾结?
于是,不过一日,便有十余份副单悄然送至参政司。
苏识坐在案后,一册册翻看,指尖轻点。
墨迹有新有旧,纸张质地各异,但内容却如拼图边缘,渐渐显露轮廓。
她唇角微扬。
火能烧纸,烧不了人心里的贪。
更烧不掉,她早已布下的网。
两日后,参政司内室。
案头堆满了各司送来的副单,厚厚一摞,按年月排列整齐。
苏识独坐灯下,执笔对照,一页页勾连。
忽然,她笔尖一顿。
某页“尚膳局采买记录”中,一笔“南疆贡菌三十斤”,用途标注为“御前膳用”,但领用签章却是——崔元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李言李语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李言李语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