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盐场追源——楚巫遗痕指骊山】
十一月初九,天刚蒙蒙亮,王贲就带着五百名秦军士兵,直奔彭城盐场。盐场建在海边的滩涂上,周围用木栅栏围着,里面有数十间茅草屋,是盐工的住处,远处的盐田里,还能看到未收完的盐堆,泛着白花花的光,在晨雾中像是一片雪地。
“将军,里面好像没人。” 先锋兵回来禀报,“栅栏门是开着的,茅草屋里空荡荡的,连锅碗瓢盆都没带走,像是走得很匆忙。”
王贲皱了皱眉,催马走进盐场。茅草屋里果然空无一人,地上散落着几件破旧的衣服,灶台上还放着半块没吃完的麦饼,已经发硬变质,显然是仓促离开的。他走到盐田边,盐堆旁放着几副晒盐的竹匾,竹匾上的盐粒与彭城百姓家里的一样,青灰色,带细痕,竹匾边缘还沾着一点暗红色的东西 —— 是朱砂,与盐仓里发现的雉鸡羽毛上的朱砂一模一样。
“那边有个祭坛!” 一名士兵喊道。王贲顺着士兵指的方向看去,盐场最东边的高地上,果然有一座用石头垒成的小祭坛,祭坛上放着一个青铜鼎,鼎里还残留着少量黑色的灰烬,旁边散落着几根雉鸡羽毛和一把青铜刀,刀身上刻着楚巫的符号。
王贲走上祭坛,青铜鼎的灰烬里,除了木炭,还混着少量白色的粉末 —— 是盐粒,还有一点灰白色的粉末,像是骨灰。他用手指捻起一点粉末,放在鼻尖闻了闻,有淡淡的土腥味,与之前化验出的骊山封土味道一致。“看来那些楚巫就是在这里举行祭祀,把掺了封土和骨灰的盐混进了盐堆。”
这时,一名士兵从茅草屋里搜出一卷竹简,匆匆跑过来:“将军!找到这个!” 竹简用楚隶书写,上面记录着盐场的产盐量和运输路线,最后几行却写着奇怪的内容:“丙戌日,祭盐神,以骊山土、人骨粉入盐,传于彭城、下相、寿春,令秦民断嗣,楚地复兴。” 落款是一个 “昌” 字 —— 显然是昌平君的人留下的。
“昌平君!” 王贲咬牙道,“竟然用这么阴毒的手段,拿百姓的性命当棋子!” 他立刻让人将竹简收好,又仔细检查祭坛周围,发现祭坛下有一个暗格,打开后,里面放着一个陶瓮,陶瓮里装着半瓮青灰色的土 —— 正是骊山封土,土里面还埋着几块碎骨,经过墨翟之前教的辨认方法,能看出是人的指骨。
“将军!海边发现船痕!” 另一名士兵在盐场西边的海边喊道。王贲跑过去,只见沙滩上有几处新鲜的船辙,延伸到海里,海水里还漂浮着几根断裂的船桨,桨身上刻着楚地船厂的标记。“他们是坐船走的,看船辙的大小,应该是能载十几人的渔船,方向是西北,可能去了下相或者寿春。”
王贲立刻让人去追查渔船的下落,自己则带着竹简和陶瓮里的封土,返回彭城向王翦复命。此时的彭城,秦军已经将从咸阳调来的无盐分发到百姓手中,街上的焦虑氛围淡了不少,只是提到那带巫咒的盐,百姓还是满脸后怕。
“昌平君的目的不只是动摇民心。” 王翦看着竹简上的运输路线,彭城、下相、寿春,都是楚地的重要城池,也是秦军重点治理的地方,“他想让这些地方的百姓都染上巫咒,然后把罪名推到我们身上,让楚地百姓彻底反抗我们,同时,他用骊山封土,是想让我们以为这是骊山陵的工匠搞的鬼,挑拨我们和嬴政的关系。”
墨翟这时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一块从盐场带回的人骨碎片:“上将军,我查验过了,这骨片的年代不超过十年,应该是近几年被埋进骊山封土的人殉,而且,骨片上还刻着一个‘亭’字,虽然模糊,但能辨认出来。”
“亭字?” 王翦心里一动,“楚地的亭制与秦地不同,秦地的亭是基层行政单位,比如泗水亭、咸阳亭,难道这骨片来自秦地的亭?”
墨翟点头:“很有可能。而且,我还发现,盐里的人骨粉末和骊山封土的混合比例,与之前在陈城地道里发现的陶俑黏土比例一致,都是三成封土、七成骨粉,说明是同一批人制作的,很可能就是昌平君手下的楚巫,还有骊山的工匠。”
“看来我们得去一趟骊山了。” 王翦站起身,目光落在地图上的骊山,“昌平君既然一直用骊山的东西,那骊山附近肯定有他的据点,我们去那里调查,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线索,还能查出那些人殉的来源,以及骨片上‘亭’字的含义。”
王贲有些担心:“可是彭城的百姓刚稳定下来,我们走了,万一再有变故怎么办?”
“放心,我会留下五千士兵,由你统领,继续分发无盐,安抚百姓,同时追查那些楚巫的下落。” 王翦拍了拍王贲的肩,“我和墨翟带一千轻骑去骊山,速去速回,不会耽误太久。”
【三: 封土惊魂——人殉骨灰现亭名】
十一月十二,王翦带着一千轻骑,抵达骊山脚下。此时的骊山陵还在修建中,工地上随处可见忙碌的工匠和刑徒,玄色的秦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与远处的骊山主峰相映,显得格外肃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秦风骨:王翦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