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再访东方,验证五行
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扑面而来时,轩辕下意识地按住了腰间的医囊。囊中的竹简随着马蹄颠簸轻响,那是他日夜修订的五行医理,此刻正随着他的心跳一同期待着验证的时刻。追风跟在马侧,尾巴扫过路边丛生的芦苇,惊起几只白鹭,翅尖划破晨雾的姿态,倒让他想起初次东行时,那些在滩涂上练习导引术的渔人——那时他对“气”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呼吸之间,哪曾想如今竟要以五行之说重新解读这片土地的病痛。
“先生,前面就是琅琊部落了。”弟子雷公勒住缰绳,指着远处海边错落的贝壳屋。那些用海螺壳与黏土砌成的房屋,在阳光下泛着青白光泽,比三年前他来时又多了几座。轩辕点头,目光掠过滩涂上晾晒的渔网,忽然瞥见几个渔人正蹲在沙地上揉着膝盖,动作迟缓,眉头紧锁。
“停一下。”他翻身下马,快步走了过去。渔人们见是他,纷纷抬头,脸上露出惊讶与欣喜。其中一个络腮胡大汉挣扎着站起,膝盖发出“咯吱”一声轻响,他咧嘴笑道:“轩辕先生?您怎么又来啦!快,家里坐,我刚晒了新的海菜干!”
轩辕扶住他的胳膊,指尖不经意触到对方膝盖,只觉皮肤冰凉,像是捂了块湿泥。“你的腿,还是老毛病?”他记得三年前,这大汉就因关节肿痛难以下网,当时他用砭石热敷加草药外敷,虽有缓解,却总反复。
大汉叹气,往膝盖上捶了两下:“可不是嘛,一到阴雨天就钻心疼,像有小虫子在骨头缝里啃。部落的巫医用了不少法子,时好时坏。”他身边的年轻渔人也接话:“不光他,我们这海边的,十个里有八个都这样,潮湿气太重了!”
轩辕蹲下身,仔细观察大汉的膝盖:肿胀处按下去久久不起,皮肤颜色偏暗,不像红肿热痛那般鲜亮。他又拉起对方的手,掌心潮湿,指甲盖泛着淡淡的青紫色。“平时是不是总觉得没力气,吃饭也不香?”他问道。
大汉愣了愣,连连点头:“先生怎么知道?我婆娘总说我吃不下饭,干活也没力气,怕是年纪大了……”
“不是年纪的事。”轩辕站起身,目光扫过周围几个有类似症状的渔人,心中已有了计较。他对雷公道:“取我的医囊来。”
雷公连忙解开囊袋,取出竹简与炭笔。轩辕接过,在摊开的竹简上快速画着:左边是一个简化的人形,在膝盖处圈了个圈,旁边写“湿”;右边画了五行相生相克图,特意在“土”与“水”的位置加重了笔迹。
“你们看,”他指着图对渔人们说,“咱们海边潮湿,这‘湿’在五行里属‘水’。而人的脾胃,属‘土’。土能克水,就像堤坝能挡洪水一样。可你们常年受湿气侵袭,又常吃生冷海产,脾胃这‘堤坝’就被泡软了,挡不住水湿,湿气积在关节里,就成了肿痛。”
络腮胡大汉听得眼睛发直:“先生是说,我腿疼,根子不在腿,在那什么……脾胃?”
“正是。”轩辕点头,“三年前我只知用温热的法子驱湿,却没想着补牢堤坝。这次来,便是要试试新法子。”他转向雷公,“去采些薏米、苍术来,再找些生姜。”
雷公应声而去,渔人们却围着轩辕追问不休。有个老渔人拄着拐杖凑上前来:“先生,那我孙子总爱拉肚子,吃什么都不胖,是不是也跟这‘土’和‘水’有关?”
轩辕看向那老渔人指的少年,见他面色发黄,嘴唇淡白,便问:“他是不是一吃凉的就拉得更厉害?”老渔人连连称是。“这也是脾土弱,挡不住水湿,水湿在肠子里作乱,就成了腹泻。”他耐心解释,“等下配药时,也给孩子带一份。”
说话间,雷公抱着药草回来。轩辕接过,先取苍术,指着其断面:“这苍术气味芳香,能燥湿健脾,就像给堤坝加了层石料。”又拿起薏米,“这薏米生于湿地,却能利水渗湿,好比引渠排水。再加点生姜,性温,能助脾胃生发阳气,好比给堤坝添把火,烤干潮气。”
他一边说,一边教渔人们炮制:将苍术与生姜切片,和薏米一同放入陶罐,加清水没过药草,用文火慢煮。“大火煮沸后,再煮一刻钟,每天早晚各喝一碗,剩下的药渣还能用来泡脚。”
络腮胡大汉自告奋勇烧火,陶罐在火上咕嘟作响,苍术与生姜的辛香混着薏米的清苦渐渐弥漫开来,驱散了海边的湿冷。渔人们围着陶罐,眼神里满是期待,连追风都凑过来嗅了嗅,被轩辕笑着推开。
“先生,您这法子真能比以前管用?”有渔人还是不放心。
轩辕想起临行前岐伯的话:“医理是否可靠,不在说得有多动听,而在能否治好病。”他望着远处潮起潮落,声音沉稳:“五行之说,讲的是天地万物的道理。你们住在这里,靠海而生,身体自然与这片海的水土相连。以前我只知治‘病’,如今才明白,得先顺‘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