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够。”轩辕接过册子,翻了几页,“你看,这位断了右腿的弟兄,总觉得膝盖发凉,明天开始,给他用艾灸‘足三里’,再配上独活寄生汤,温经散寒。还有那个被箭射伤了喉咙的,说话还不利索,得教他练习吞咽的法子,用半夏、厚朴熬汤,理气散结。”
大弟子一一记下,忽然问道:“先生,您说他们这样,真的能像常人一样活下去吗?”
轩辕望向天边的晚霞,夕阳的金光洒在康复庐的屋顶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亮色。“你还记得《灵枢》里说的‘形与神俱’吗?”他缓缓开口,“身体的残缺是‘形’的损伤,但只要‘神’不垮,就能找到活下去的法子。咱们做医者的,不仅要治他们的身,更要安他们的心。心定了,再难的路,也能走下去。”
正说着,伯石端着一个装满艾绒的布袋走出来,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先生,您看我搓的这些,能用吗?”
轩辕拿起一把艾绒,手感细腻,没有杂质,满意地点点头:“好得很。明天我让人把这些送到各部落的医庐去,告诉他们,这是康复庐的弟兄们做的。”
伯石的腰杆一下子挺直了,眼里的光彩比晚霞还要亮。他转身跑回屋里,大声喊着:“弟兄们,先生说咱们做的艾绒能用了!咱们也能为部落出力了!”
屋里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夹杂着桌椅挪动的声音,还有人唱起了战时的歌谣,虽然调子有些跑,却充满了力量。轩辕听着这热闹的声响,心里清楚,这些曾经受伤的灵魂,正在慢慢找回属于自己的尊严和希望。
夜色渐深,康复庐的灯还亮着。轩辕坐在灯下,为明天的诊疗做准备,大弟子在一旁研磨药材。窗外,偶尔传来几声咳嗽,却很快被纺车转动的声音盖过。
“先生,您说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人来学这些手艺?”大弟子忍不住又问。
轩辕放下手中的银针,目光坚定:“会的。等过些日子,咱们把康复庐的法子写成册子,传到各个部落去。让所有人都知道,就算身体有了残缺,只要肯努力,日子照样能过得红火。”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康复要略”四个字,笔尖在灯光下轻轻晃动,仿佛在描绘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这画卷里,有伯石推磨的身影,有阿木做陶的专注,有无数伤残者重新扬起的笑脸,更有医道仁心浇灌出的,生生不息的希望。
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