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季节变化药性变
秋风卷着落叶掠过岐山下的药圃,轩辕蹲在畦垄边,手里捏着两片形态相似的菊花瓣,指尖轻轻摩挲着。左边那片是初秋采摘的,花瓣边缘还带着几分鲜活的鹅黄,捏在手里能感受到微微的韧劲,凑近鼻尖轻嗅,一股清冽的香气直冲脑门,带着点草木特有的生涩;右边那片则是深秋经霜后的,花瓣颜色深了许多,呈一种沉稳的米白,质地也更厚实,香气萦绕在鼻尖,少了几分冲劲,多了些温润的回甘。
“先生,您都对着这两片菊花看了半个时辰了。”身后传来阿木的声音,这孩子是轩辕重返岐山后收的弟子,性子活络,就是耐不住性子,此刻手里捧着个陶盆,里面盛着刚采的草药,“岐伯先生让您过去呢,说有新的发现要教咱们。”
轩辕没回头,依旧专注地对比着两片花瓣:“阿木,你仔细闻闻这两片菊花,有什么不同?”
阿木凑过来,先闻了闻左边的,猛地打了个喷嚏:“嚯,这味儿真冲!闻着脑子都清醒了。”再闻右边的,他皱着眉品了品,“这个……好像没那么呛,反倒有点甜丝丝的?”
“这就是了。”轩辕站起身,将两片花瓣放进随身携带的竹简里压好,“初秋的菊花,刚经历过盛夏的燥热,性子还带着几分刚烈,清热泻火的力道最足,若是有人风热感冒,头痛目赤,用它煮水喝,几碗下去就能见好。”他顿了顿,指着右边的花瓣,“可经了几场秋霜就不一样了,秋气主燥,霜气属寒,菊花受了这霜露滋养,性子也变得温和起来,清热的力道减了,反倒添了滋阴润燥的本事,用来治秋燥引起的干咳、咽干,比初秋的菊花更合适。”
阿木似懂非懂地挠挠头:“那是不是说,同一种草药,过了些日子就变成另一种药了?”
“不能说是变成另一种药,”轩辕领着他往岐伯的药庐走,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更像是同一个人,年少时勇猛冲动,年长后沉稳内敛,底子还是那个人,但行事的脾性变了。草药也一样,根骨没变,可受了季节的影响,药性就有了偏倚。”
说话间已到药庐前,岐伯正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株半枯的艾草,见他们过来,扬了扬手里的草药:“轩辕,你来得正好,看看这株艾草,该是何时采收的?”
轩辕接过艾草,根茎部分已经有些木质化,叶片大半枯黄,只剩下靠近顶端的几片还带着点绿。他捻起一片枯叶,轻轻一捏就碎成了末,凑近闻了闻,香气很淡,几乎快要散尽。“这若是春末夏初采的艾草,叶片该是鲜嫩的,香气浓烈,用来艾灸能驱寒止痛;可这株……”他掂量了一下,“怕是过了秋分才采的,阳气收了,药力也散了大半,只能用来烧火驱虫,难当药用了。”
岐伯抚着胡须笑了:“不错,你这观察倒是细致。草木有灵,顺时而生,药性自然跟着季节走。就说这艾草,清明前后采的,叶厚汁多,阳气最足,治风寒湿痹最是得力;到了夏至,虽也能用,但力道已减了三成;若是过了秋分,便如你所说,不堪大用了。”他指了指药庐墙角堆着的几捆草药,“你再去看看那几样,能不能分辨出采收的时节?”
轩辕领着阿木走到墙角,那里堆着麻黄、麦冬、桂枝几样常用药。他先拿起一把麻黄,茎秆粗壮,颜色呈浅黄,节间较短,捏碎一节,里面的髓部饱满。“这麻黄该是秋季采收的,”他笃定地说,“此时茎秆里的津液收了,药力都聚在茎中,发汗解表的力道最猛。若是春季采的,茎秆太嫩,髓部中空,药效就差远了。”
再看麦冬,块根肥大,呈黄白色,断面滋润,带着黏滑的汁液。“麦冬是冬春之交采的,”轩辕剥开一个块根,“经过一冬的滋养,根部积蓄的津液最足,滋阴润肺的功效最好。若是夏天采,天热耗津,根里的汁水少了,药效也弱了。”
阿木在一旁听得入了迷,忍不住也拿起一段桂枝,这桂枝表皮红棕色,断面呈红黄色,闻着有股甜香。“先生,这桂枝是不是春天采的?我记得您说过,春天树枝发芽,阳气往上走,药力也足。”
轩辕赞许地点点头:“正是。桂枝要在清明后采当年生的嫩枝,此时枝条里的阳气最盛,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若是等到秋冬,枝条木质化了,阳气敛了,就只能当柴烧了。”他将桂枝放回原处,“你看,不光是菊花、艾草,这几样也是如此,采收的时节差了一步,药效就可能天差地别。”
岐伯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端着两碗汤药:“来,尝尝这两碗药,都是治咳嗽的,看看有什么不同。”
轩辕和阿木各端起一碗,先看汤色,左边那碗呈浅黄绿色,清澈透亮;右边那碗颜色深些,呈黄褐色,微微浑浊。轩辕先抿了一口左边的,入口微苦,随即一股清凉之意从喉咙窜到胸口,带着点发散的劲儿;再尝右边的,苦味淡了些,却有股温润的感觉,顺着喉咙往下滑,落在肺里暖暖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