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勇气]
现在,逆模因的迷雾暂时散去,中国的故事版图正在缓缓展开。
新的站点,新的异常,新的挑战,还有——新的糖(相信我)!各位读者,请务必坐稳扶好,系好安全带,下一站:第三卷!咱们明天就发车!
.
.
(你不会以为这就结束了吧?)
.
哇,一口气写完上面那些,突然有种“啊,终于说出来了”的畅快感!
但卷末感言怎么能就这么结束?这不符合我“既然要写,就写个痛快”的原则!
所以,接下来是熟悉的“作者菌的碎碎念”环节,咱们聊点更深度的,更私人的,当然——也有更多大实话和悄悄话。
? 关于“逆模因”:一场甜蜜的折磨
决定写“逆模因”这个主题,绝对是我写作生涯中——至少是写这本书以来——最大胆,也最“自虐”的决定。
熟悉SCP体系的小伙伴都知道,“逆模因”是个多么诡异、抽象、又迷人的领域。
它不像682大爷那样直观的“啊啊啊毁灭一切”,也不像173那样“ blink你就没了”。
它的恐怖是认知层面的,是哲学性的,是那种……你明明知道有什么东西不见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它是什么的毛骨悚然。
为了写好它,我一个月前就开始啃相关文档…
(以下内容纯小白可以跳过,因为你看不懂)
《这里没有逆模因部》自然是必读科目,那句“理念可以被杀死,用更好的理念”简直帅到我原地起飞,还记得我当时疯狂截图发给朋友嚎叫“这就是智慧的魅力啊!!!”
但接下来,我就撞上了那篇传说中的《五,五,五,五,五》,当时的感受我记得我在第1卷的卷末感言里有说过,就是看天书,看不懂,家人们,根本看不懂。
所以逆模因部在作者这里,就仅仅停留到逆模因炸弹被引爆后的那一段情节,剩余后面的《五个五》在本书世界观中不存在~
因此这本书的设定中逆模因部依旧还在跟3125进行战斗,只不过这个逆模因部是后来重新成立的,成立时间大概在22年左右,目前为止他们还没发现3125。
什么,你问我看逆模因部的文档痛苦吗?
太痛苦了。
但也正因为这种痛苦,让我对“逆模因”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它不仅仅是设定,它是一种体验。
是一种你拼命想抓住,却只能抓住空气的无力感。
在写作中,我并没有追求完全复刻那种硬核的、论文般的恐惧。
而是想让大家通过凯文的推理、伊云的记录、波尔特的抉择,去“感受”那种氛围。
逻辑很重要,但比逻辑更重要的,是那种“我们正在对抗一种无法被记住的敌人”的悲壮和浪漫。
我相信,真正震撼人心的,从来不是异常项目本身,而是人类在面对未知、面对遗忘、面对消亡时,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牺牲。
? 关于“记录体”写作:一次疯狂的挑战
说回文风创新。采用监控报告、个人日记这些形式,真的超!级!好!玩!
它逼着我跳出上帝视角,完全代入角色去思考:
一个处于极端压力下的研究员,会怎么记录?他的笔触是会崩溃颤抖,还是强装镇定?一段冷冰冰的监控日志,要如何通过有限的画面信息,营造出悬念和恐怖感?
写伊云日记时,我特意调整了文风。
前期是带着点好奇和紧张,中间是困惑和坚持,到最后,笔触里带着一种“明知自己可能活不下去,却还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的决绝。
写到最后波尔特医生的那篇时,我自己都有点鼻子发酸。
(当然,第二天睡醒就觉得自己好矫情哈哈!)
而写记录仪视频记录时,则要克制再克制。
不能有主观形容,只能白描画面和对话。
但恰恰是这种克制,反而放大了那种“旁观者”的无力感和惊悚感。
这种尝试不一定完美,但我真的很享受这个过程。
它让我觉得,写作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建造”一个世界,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纹理,让它变得更真实,更可信。
? 关于“量少而精”:第二卷的哲学
我知道,20多章确实有点短(尤其对于追更的读者来说,可能一不留神就没了!)。这里必须90度鞠躬道歉!
但正如开头所说,长度是内容决定的。
这一卷的核心是“解谜”和“氛围”,而不是铺开一个大场面。
如果硬灌水拉长,反而会破坏那种“迷雾渐散”的节奏感。
我希望大家读完这一卷,就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短暂的、高强度的认知危机。
来不及喘息,来不及细想,就被卷入了漩涡中心。
然后在真相大白的瞬间,有种虚脱般的明朗和震撼。
“少而精”,是这一卷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稳辣!我是最强收容所研究员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稳辣!我是最强收容所研究员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