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算法框架
超神学院公开亮相带来的紧迫感,如同高悬于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林枫重新审视自己最大的依仗与最大的瓶颈——“虚空引擎”。与官方势力赛跑,效率是生命线。而目前引擎原始、粗暴的调用方式,消耗巨大且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他发展的关键桎梏。不能再满足于简单的“意念触发”,必须对其进行深度优化,如同为一把桀骜不驯的神兵打造合适的剑鞘和发力技巧。
他的思路,回归到最根本的工程学逻辑:任何复杂系统,都需要高效的操作系统(OS)和驱动程序(Driver)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这个残破的“虚空引擎”本身,可以看作一个功能强大但接口原始、缺乏智能管理的硬件。而他要做的,就是为它编写一套量身定制的、高效的“驱动算法”。
这个想法大胆而艰难。这意味着他要以凡人之智慧,去理解并规范一种可能源自高等文明的造物运行逻辑。但林枫没有退缩,强烈的需求和对自身技术能力的自信驱动着他。
他首先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引擎的运作机制。这一次,他没有直接进行高风险的【解析】,而是采用了更温和、更系统的方法。他设计了一系列精密的对照实验:
1. 基准测试: 在自身状态稳定的情况下,以完全相同的精神指令,重复执行【扫描】功能,目标为固定物体(如一个金属方块)。通过主观感受和粗略计时,记录每次的精神力消耗、扫描范围、信息清晰度和持续时间。
2. 变量控制: 细微调整“意念指令”,比如改变“注意力”的聚焦程度、在脑海中构建更精细的目标模型、或尝试附加“仅扫描表面结构”等限定条件,观察引擎响应的变化。
3. 环境干扰测试: 在不同环境(地下室、地面仓库、远离基地的旷野)下执行相同操作,观察环境因素(如是否存在未知能量场)对引擎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
过程枯燥且耗费心神,但收获是显着的。大量数据积累下来,林枫逐渐摸到了一些规律:
? 能量耗散: 引擎运行时,存在明显的“启动能耗”和“维持能耗”。原始调用方式下,大量能量浪费在无效的“初始化”和“范围溢出”上,就像用消防水管浇花,大部分水喷到了不该浇的地方。
? 指令模糊性: 简单的意念指令(如“扫描那个”)会导致引擎进行“全频段”、“全深度”的默认扫描,这是消耗巨大的根源。引擎似乎缺乏“理解”复杂意图的能力,或者其“理解”方式与人类思维存在差异。
? 底层协议猜测: 结合之前从信息库中获取的关于“暗位面”和“暗质计算”的碎片知识,林枫推测,引擎的真正运作,可能是通过某种方式接入了一个类似“暗质计算云”的底层架构,他的意念指令被翻译成某种“暗信息操作语言”后执行。目前的低效,源于“翻译”过程过于粗糙和低效。
基于这些认知,林枫提出了算法优化的核心方向:构建一个介于自身意识与引擎底层之间的“编译层”或“接口协议”。 这个算法框架的任务是:
1. 精确化指令: 将模糊的人类意图,翻译成引擎能够高效执行的、目标明确、范围限定、功耗可控的精确“操作码”。
2. 能耗管理: 引入“功耗预算”概念,预先分配每次操作的能量上限,避免过度消耗。
3. 缓存与复用: 对重复扫描的目标或环境数据,尝试建立临时缓存,减少重复运算。
他将这个框架命名为“天帝引擎驱动协议(Tian Di Engine Driver Protocol, TEDP)”,并从最简单的【扫描】功能开始着手。
这无异于一场艰难的编程挑战,只是“编程语言”是他尚未完全理解的暗信息规则,“调试环境”是他自己的大脑和那极不稳定的引擎。他利用基地的服务器,先进行理论建模和逻辑推演,将意念指令分解为“目标锁定”、“扫描模式(广域/聚焦/穿透)”、“精度等级”、“能耗预算”等可量化的参数。
然后,是最关键的实践环节。林枫静坐在隔离间内,屏息凝神。他没有直接去想“扫描桌子”,而是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结构化的“指令包”:
TEDP_Scan_Initiate:
Target: 书桌(木质结构,长1.2米,宽0.6米,高0.75米,空间坐标XXX)
Mode: 表面结构分析
Precision: 中级(识别材质、接缝、主要瑕疵)
Energy_Budget: 标准值的30%
Execute.
他将这个高度结构化的“意念包”,小心翼翼地“推送”向意识深处的引擎接口。
第一次尝试,引擎毫无反应,似乎无法识别这种非自然的指令结构。林枫没有气馁,反复调整“意念包”的构建方式,尝试用更接近引擎底层逻辑的“信息流”形态去模拟,比如将目标对象转化为其空间坐标和基础物质属性构成的“信息锚点”,将扫描模式转化为对特定“暗信息频段”的请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超神:虚空天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超神:虚空天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