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城,这座昔日的繁华之都,如今却沦陷在敌手,国家破碎,满目疮痍,唯有那连绵的山河依旧屹立不倒,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春天悄然来临,本应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然而在这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却只见草木茂密,杂草丛生,一片荒凉之景,与往日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杜甫,身处这战乱的年代,感于战败的时局,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愁与愤懑。他漫步在城中,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破败之景。当看到那一朵朵盛开的花儿,本应令人心情愉悦,却在此刻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伤痛,不禁潸然泪下。这泪水,不仅是对花儿美丽而短暂的哀怜,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他内心惆怅怨恨,听到远处传来的鸟鸣声,本应清脆悦耳,却在此刻让他心惊胆战,仿佛每一声鸣叫都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连绵不绝的战火犹如一条肆虐的火龙,无情地吞噬着大地,已然持续燃烧了半年有余。在这漫长而又煎熬的时光里,那位满怀才情的诗人与他挚爱的家人们彻底失去了联系,音信皆无。无尽的思念如同潮水一般,一波接一波地涌上心头,令他那颗原本就脆弱的心愈发沉重;深深的担忧又如同一团阴云,始终笼罩在头顶,挥之不去。
在这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乱世之中,一封薄薄的家书却显得无比珍贵,宛如稀世珍宝般难求。因为那小小的信封里,承载着亲人间最真挚的情感——浓浓的思念和深深的牵挂。一封家书所蕴含的力量,足以抵得上万两沉甸甸的黄金。无论多少金银财宝,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因为这封家书代表的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精神慰藉,能够温暖人心、抚慰灵魂。
诗人终日被愁苦的思绪紧紧缠绕,如同一棵被蔓藤死死缠住的大树,难以挣脱。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长吁短叹,心中烦闷不堪,却又无从排遣。无奈之下,他下意识地抬起手来,不停地搔抓着头发,仿佛这样便能从纷乱的思绪中理出一点头绪,寻得一丝解脱之道。
然而,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伴随着时光一点一滴地悄然溜走,诗人头上的白发也越来越少,越搔越短。如今,那些稀疏的发丝甚至连一根发簪都快要无法承受其重量了。这满头的华发不再,不仅是岁月匆匆留下的无情痕迹,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煎熬。每一根掉落的白发,似乎都在诉说着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以及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们所遭受的种种磨难。
就在这片饱经战乱蹂躏的土地上,伟大的诗人杜甫以他那支饱含深情的笔,真实地记录下了这段历史的沧桑变迁,以及人民所经历的重重苦难。他的诗作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了文学的长河之中,熠熠生辉。这些不朽的诗篇穿越时空的隧道,流传千古,成为了后世之人竞相传颂的经典之作,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永不磨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开篇即以沉重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望之下的凄凉画卷。山河依旧屹立,见证了岁月的流转,然而国都却已沦陷,城池在战火的洗礼下变得残破不堪,昔日辉煌不再。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片萧瑟之景跃然纸上,仿佛诉说着无尽的哀愁与沧桑。
诗人杜甫的记忆中,昔日的长安春天是何等的繁华与热闹。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如织,那是一幅多么生动的春日图景。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今日的战火中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荒凉与凄清。一个“破”字,如重锤般敲击着读者的心灵,让人怵目惊心;而紧接着的一个“深”字,又似寒风般吹过,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以今日之景物,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满腔的情感寄寓于眼前的景物之中,借助它们的凋零与破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哀伤。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国破”与“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同时出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然而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春天的光彩也被无情地剥夺。留下的,只有断垣残壁,只有“草木深”。这“草木深”三字,意味深远,不仅描绘了长安城的荒芜与破败,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他睹物伤感,触景生情,表现出了强烈的黍离之悲,让人为之动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纷扰的时局中,花虽无情,却似乎因人的哀愁而沾染上了泪水,鸟亦无恨,却因人的离愁别绪而惊动了心弦。春天的花儿,本应是娇艳明媚,香气袭人,令人心旷神怡,但在诗人杜甫的眼中,却因感于战败的时局,而变得触目惊心,看到花开,心中却涌动着无尽的悲伤,泪水不禁潸然而下。春天的鸟儿,本应欢快地歌唱,用那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们带来愉悦与希望,但此刻,在诗人的耳畔,却因内心的惆怅与怨恨,而变得刺耳惊心,听到鸟鸣,心中却充满了恐惧与不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每日一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每日一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