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未散,李瑶袖中的校徽仍残留一丝温热。她不动声色地将手缩回袖口,指尖触到那枚金属徽章,热度已退,却在掌心留下灼痕般的记忆。她起身吹灭油灯,推开房门,天边刚泛出灰白,晒场上的薯堆还覆着薄霜,竹席边缘微微翘起,昨夜熄灭的沼气火苗尚未重燃。
她径直走向账房,取出台账,翻至夹层,提笔写下:“十月十六,辰时三刻,空间异动止。校徽升温持续两刻,与沼气熄火时间吻合。”墨迹未干,她又在页脚补记一句:“损耗统计:晾晒霉变十二成七,可计为失粮六百三十斤。”
李震天未亮便到了晒场。他蹲下抓起一把干薯片,捏了捏,脆响中夹杂细碎粉末。他皱眉,起身走向李瑶:“霉的多少?”李瑶递上台账:“六百三十斤,若不速加处理,后续恐翻倍。”李震盯着那串数字,片刻后道:“建坊。”
赵武天刚亮就被叫到晒场。李震将一张泛黄图纸摊在石板上,图上绘着土坯房基、石磨方位、脱粒槽结构,角落标着“基础加工坊·初型”。赵武手指抚过线条,抬头:“这图……从哪来的?”李震未答,只道:“三日之内,要它落地。”
土坯房选址在晒场东侧,背风向阳。李震调了十名壮劳力,赵武带人和泥砌墙,李忠领着老农拆解旧牛车,取木料做脱粒槽支架。石磨由寨中唯一一块整青石改凿,李震亲自监工,每凿一锤,都对照图纸校准角度。正午时,房基已成,墙高三尺,石磨基座嵌入地面,稳如磐石。
李骁午后带人运来流寇遗留的木轮与铁轴,李震盯着那根主传动杆,忽然道:“改斜接,加横撑。”李骁一怔:“这怎么转?”李震蹲下,用炭条在泥地上画出齿轮咬合图:“牛走直线,力要拐弯。”李骁盯着看了半晌,猛点头,转身命人重装。
入夜,土坯房封顶。李震站在门口,看着屋内石磨静立,脱粒槽横置,墙上挂着空间所赠的工具清单——铁铲、刮刀、筛网、陶罐,皆已入库。他伸手触了触石磨边缘,粗糙石面刮过指尖,像一道未愈的伤疤。
次日清晨,首批玉米入坊。人力推磨,半日仅磨出二十斤粗粉,石磨转动滞涩,推杆数人轮换仍难持久。李骁抹了把汗,踹了石磨一脚:“这玩意比打仗还累。”李震未语,只盯着那根尚未接通的传动杆。
午时,牛力牵引试运行。赵武将牛套上挽具,李震一声令下,牛步前行,传动杆吱呀转动,石磨骤然加速。粗粉如沙,簌簌落下,众人围看,无人出声。第一袋玉米粉装袋时,李震亲手封口,交到苏婉手中。
苏婉带人将病损土豆切片晒干,研成薯粉,按三比七混入玉米粉,加水调糊,上锅蒸制。第一锅饼出笼,焦黄酥脆,掰开内里松软,无涩无杂。李瑶尝了一口,点头:“可久存,耐饥。”李震咬下一块,咀嚼片刻,道:“每日定量,统一分。”
争议在第三日爆发。一名流民捧着半袋粗粉,堵在加工坊门口:“我挖了三亩地,晒了五天薯,凭啥和别人拿一样?”身后数人附和:“多劳该多得!”“公家不能压着我们吃糠!”
李震立于坊前,未动怒,只问:“你那三亩地,是谁带人灭疫?”“李骁。”“薯种是谁挑的?”“李瑶。”“灶灰是谁调配的?”“苏婉。”他一一道来,声音不高,却字字落地:“你出力,他们也出力。粮是大家的命,不是谁的功。”
人群沉默。李瑶上前,手中捧着一叠竹片,每片刻有户名与工分:“从今日起,凭片领粮。工分多少,领多少。坊中成品,统归公仓,不得私藏。”她将第一片递给那流民:“你工分最高,领双份。”
竹片刻字,油浸防潮,按户登记。李震宣布:“口粮三等——伤员加荤汤,劳力供干饼,老幼配糊羹。每日申时发放,过时不候。”李骁皱眉:“这法子……能用在兵上么?”李震侧目:“你说呢?”李骁低声道:“若将来兵士也凭片领粮,不靠主将施恩,军心反倒更稳。”
李瑶当夜重算账目。她将“口粮券”单列一栏,按日记录发放数量、余量、损耗。她在末页写道:“十月十八,加工坊运行三日,脱粒玉米四百斤,磨粉三百二十斤,薯粉一百八十斤。霉变率降至二成一,计失粮八十九斤。口粮发放秩序井然,无争无抢。”
苏婉则带人试制腌菜。她翻出疫病记录页,见“高温杀菌”四字,便命人将萝卜条入沸水煮三刻,捞出晾干,塞入陶罐,加盐两钱,封泥隔气。李震调出空间储盐两斤,专供试验。三日后开罐,酸香扑鼻,尝之爽脆,无人不适。寨中老人称其“圣坛液”,孩童争饮半勺。
苏婉在罐底贴上纸条:“试一,瑶制,十一月初三启封。”李瑶见之,问:“为何留名?”苏婉答:“日后若变质,知是谁经手,好查根源。”李瑶默然,随即在台账新增“食品试验”栏,将三罐分标“试一”“试二”“试三”,注明配料与封存时间。
李忠在脱粒槽左侧凿下一行字:“李家坳元年十月。”他凿得极深,每一笔都像刻进骨里。李瑶路过,驻足看了许久,未语,只在台账旁注:“纪年始用,民心所向。”
二十日后,加工坊全面运转。玉米日脱粒六百斤,薯粉日出二百斤,腌菜三罐轮替。公仓粮袋整齐堆叠,口粮券按日发放,伤员每日可得肉汤一碗,孩童添半勺糖粉。李震下令:“磨粉机图纸存档,待日后改良。凡参与建坊者,工分加倍。”
李瑶在台账夹层写下:“空间响应似与能量波动有关。校徽升温、沼气熄火、丰收完成,三者时间重叠。推测:系统升级需触发条件,且伴随能量消耗。后续需监测异常。”
她合上台账,抬头望向加工坊。屋内石磨仍在转动,传动杆吱呀作响,牛步稳健,粉如雪落。苏婉正指导妇人将新出的薯饼装袋,李骁靠在门框上,盯着那根传动杆,若有所思。
李震站在晒场边缘,手中捏着一片干薯,轻轻一折,脆响清亮。他抬头,见李瑶走来,递上新台账。他翻开,见“口粮券”一栏已成体系,工分、发放、余量,条目清晰。
李骁走过来,站在两人身旁,看着加工坊的灯火,忽然道:“若将来兵士也凭券领饷……”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