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旨意,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瞬间在整个大夏朝堂乃至商界炸开了锅。
“运河总督”?“皇家漕运商行”?“漕粮海运”?
每一个词都挑战着传统士大夫的认知底线。一时间,奏章如同雪片般飞向通政司,再堆满陈默的龙书案。有痛心疾首,直言“以商乱政,与民争利,非圣君所为”的;有引经据典,论证“海运风险难测,祖制不可轻废”的;更有甚者,隐晦地指责皇帝此举是“效仿前朝敛财之暴政”,语带威胁。
然而,陈默对此早有预料。他将所有反对奏章留中不发,既不驳斥,也不采纳,只是以一种近乎冷漠的沉默,维持着改革的决绝姿态。同时,他通过骆冰的锦衣卫和东厂新组建的侦缉网络,冷眼旁观着朝堂上下、京城内外的每一丝暗流涌动。
他知道,真正的对手,此刻正隐藏在暗处,审视着他这手“阳谋”。
---
“皇家漕运商行”总号的筹建,设在西市临近漕河码头的一处前朝皇商废弃的大宅院里。工部奉命日夜赶工修缮,巨大的牌匾已经挂上,蒙着红绸,只待吉日揭幕。关于募股五百万两白银的消息,更是像长了翅膀,传遍大江南北。
这笔巨款,足以让任何富商巨贾心跳加速,但也足以让任何人望而却步。谁都知道,这不仅仅是商业投资,更是一次政治站队。买了这“股票”,就等于站到了皇帝一边,站到了那位神秘而强大的沈墨轩的对立面。
头几天,门可罗雀。只有几个挂着虚衔的皇亲国戚,或是明显属于“帝党”核心的几位勋贵,象征性地派人来询问了几句,认缴了些微不足道的份额,算是给皇帝捧场。真正的民间大资本,都在观望。
这种冷清,在陈默的意料之中。他也不急,只是按部就班地推进。他亲自圈定了首任“运河总督”的人选——并非朝中任何一位重臣,而是原漕运总督衙门里一位以干练、清廉着称,却因不擅逢迎而被排挤的右侍郎,名叫周文博。此人年富力强,精通漕务,最关键的是,背景相对干净,与江南各大势力瓜葛不深。
任命周文博的旨意下达,又是一阵暗流涌动。这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皇帝是懂行的,不是随便派个亲信来捞钱,而是真要做事。
紧接着,陈默授意户部,公布了“皇家漕运商行”更为详细的章程。其中明确写道,商行虽由皇帝内帑率先注资一百万两作为“皇股”,占据主导,但欢迎民间资本入股,股东依律享有分红权、监督权,商行运营由专业大掌柜负责,朝廷(以运河总督为代表)负责政策指导和安全护卫,不直接干涉具体经营。同时,商行将获得未来十年运河沿线特定码头的特许经营权、漕粮押运的优先承运权等多项优惠政策。
这份章程,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部分商贾对于“官办企业”效率低下、吃拿卡要的顾虑,展现出了一定的“商业诚意”。
终于,在商行挂牌筹备的第七日,第一个有分量的“吃螃蟹者”出现了。
京城“瑞福祥”银号的大东家,赵瑞福,亲自带着五十万两白银的银票,来到了筹备处。
赵瑞福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眼神里透着商人的精明与谨慎。他并非纯粹的帝党,生意遍布南北,与各方势力都有往来。他此举,无疑是在进行一场豪赌。
消息传出,京城震动。
所有人都明白,赵瑞福背后,必然有着更为复杂的考量,或是受到了某种压力,或是看到了某种常人看不到的巨大利益。但无论如何,他这一举动,打破了僵局。
有了第一个,便有第二个。一些原本就在漕运相关行业,如造船、仓储、搬运等领域颇有实力的商人,看到赵瑞福带头,又仔细研究了商行章程,觉得其中利益可观,且背靠皇帝这棵大树,或许能摆托以往被漕帮和地方官府层层盘剥的命运,也开始试探性地投入资金。
短短数日,认缴的股金竟然突破了一百五十万两,虽然距离五百万两的目标尚远,但那股冰冷的观望气氛,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陈默在宫中得知消息,只是淡淡一笑。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大鱼,还在水底沉着。
---
就在京城因“皇家商行”而暗流涌动之际,江南,杭州府,一座临湖的隐秘庄园内。
依旧是那间雅致静谧的书房。沈墨轩坐在窗边,面前摆着一副残局,手执一枚黑子,久久未曾落下。他面前,恭敬地站着两人。一人是之前出现过的青衣文士,另一人,则赫然是那个在渔村围攻程无双时,戴着青铜面具的首领!此刻,他摘下了面具,露出一张棱角分明、带着一道浅浅刀疤的脸,眼神锐利如鹰,周身散发着挥之不去的血腥气。
“京城那边,动静不小。”青衣文士低声禀报着,“赵瑞福带了头,一些小鱼小虾也开始跟着咬饵了。皇帝这一手‘募股’,倒是出乎意料的……直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朕的摸鱼哲学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朕的摸鱼哲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