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冬雪落下之后,天气就真正冷了下来。河水结上了厚厚的冰,山野间一片寂静,唯有北风不时呼啸而过。药园里的植株早已枯萎,枝叶凋零,将养分深深藏于地下,等待着来年的萌发。
天气恶劣,出门不易,来医馆看病的乡亲反而比秋日里少了一些。但沈远山和林小荷却并未闲着,这段相对清闲的日子,正是“冬藏”蓄力、打磨内功的好时机。
医馆里烧着暖烘烘的炭盆,药香混合着淡淡的墨香。沈远山将苏文瑾和周老院判赠与的医书手稿重新找了出来,每日里除了处理必要的诊务,便是潜心研读。时而凝神细思,时而提笔记录心得,遇到精妙处,便会与林小荷探讨。
“小荷,你看苏兄此处对‘少阳证’的辨析,与我往日所学,确有不同角度,颇有启发。”
林小荷便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凑过去一起看,虽有些深奥之处不能全然明白,但也能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在药膳调理中的经验,说出些见解,夫妻俩常常一讨论就是半晌。
林小荷则开始系统整理自己摸索出的药膳方子和制作小儿成药的经验。她让陈榆帮忙,将各种方子的配料、比例、制法、适用的症候都一一记录下来,还细心地标注上注意事项。哪些方子应对秋燥,哪些适合冬日温补,哪些孩子容易接受,她都分门别类,整理得清清楚楚。
“师娘,你这梨膏的方子,火候记录得真细致。”陈榆一边抄写一边感叹。
“这都是失败了好几次才摸准的,”林小荷笑道,“记下来,以后你就能少走弯路了。”
陈榆是这个冬天里进步最快的人。沈远山开始系统地教他《汤头歌诀》和《药性赋》,要求他不仅要背诵,更要理解每味药的性味归经和常用配伍。林小荷也教他药材的炮制方法,如何切片、如何炒制、如何蜜炙,手把手地传授。陈榆如饥似渴地学着,常常夜深了还在灯下默诵歌诀,辨认药材。
安生成了医馆里的“开心果”。小家伙穿着厚厚的棉袄,像个小圆球,在屋里蹒跚学步,嘴里咿咿呀呀地说着大人听不懂的“话”。他对爹爹的医书和娘的药膳方子充满了好奇,常常趁人不备,抓过一张纸就要撕,或者试图把毛笔往嘴里塞,引得大家一阵手忙脚乱,却又充满欢笑。
偶尔有远道而来的病人,多是沉疴旧疾,需要耐心调养。沈远山便细细诊治,林小荷则根据病情,搭配相应的药膳粥汤,让病人在此静养几日。小小的医馆,成了寒冷冬日里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这一日,外面飘着细雪,屋里却暖意融融。沈远山刚送走一位复诊后情况大有好转的病人,回到屋内,看到林小荷正耐心地教陈榆如何鉴别不同产地的枸杞,安生则安静地坐在小凳子上,啃着一块茯苓糕。
灶上的药罐咕嘟咕嘟地响着,熬着给一位留观老人准备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整个空间。
沈远山走到窗边,看着窗外银装素裹的世界和安静的药园,心中一片宁静与充实。他回到桌前,拿起笔,在一张新纸上写下四个字:春播计划。
“小荷,小榆,过来看看。”他招呼道,“等开春,咱们药园得再添些品种。我想着,这边可以试着种点天麻,那边阴湿处种些半夏…你们觉得如何?”
林小荷和陈榆围拢过来,就着这个话头,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哪个品种经济效益好,哪个更适合本地水土,哪个管理起来更费工…炭盆里的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三张充满希望的脸庞。
冬日虽寒,却也是积蓄力量的季节。在这看似寂静的时光里,医术在精进,经验在累积,希望也在悄然孕育。只待春风再度吹拂,这片土地上必将迸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冬藏,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静默之中,万物都在等待那个破土而出的时刻。
喜欢远山荷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远山荷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