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赵家婴儿的事,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在四里八乡传开了。原本沈家医馆的名声主要在本村和附近几个村子,经过这一遭,连更远些的村落都知道了桃花村有位医术高明、仁心仁德的沈神医,连同他那位擅长药膳、心思灵巧的夫人也一并被传扬开来。
天气晴好的日子,医馆门前排队的人里,生面孔明显多了起来。有赶着牛车来的,有挑着担子步行大半天的,都是慕名而从邻村甚至邻乡赶来的求医者。
这日晌午,医馆里刚稍微清闲些,一辆风尘仆仆的驴车停在了门口。车上下来一位衣着体面、面色焦虑的中年男子,搀扶着一位不断咳嗽、面色苍白的老妇人。
“请问,哪位是沈远山沈大夫?”男子进门便拱手,语气急切。
沈远山起身迎道:“在下便是。老人家哪里不适?”
男子叹气道:“沈大夫,久仰大名!这是家母,咳嗽气喘的老毛病了,入秋以来更是严重,夜不能寐,在别处看了几次,汤药吃了不少,总不见好,反而日渐消瘦。听闻您医术精湛,特地从张家庄赶来,恳请您给瞧瞧!”
沈远山请老妇人坐下,仔细诊脉,又观其气色舌苔。脉象沉细无力,舌淡苔白滑。
“老人家这是肺脾肾气皆虚,痰饮内停,本虚标实之证。先前若只用止咳平喘之药,治标不治本,反而可能耗伤正气。”沈远山沉吟道,“需用温阳化饮、培土生金之法,缓缓图之,急不得。”
他提笔开了苓甘五味姜辛汤合六君子汤加减的方子,重在温化痰饮、健脾益气。
林小荷在一旁抓药,见那老妇人气息微弱,嘴唇干裂,便轻声对男子说:“这位大哥,老人家久病体虚,光靠汤药调理慢些。我这儿熬了些山药茯苓粥,最是温和补养,您端一碗给老人家趁热喝下,暖暖胃,也顺带补补气力。”
男子连忙道谢。林小荷盛了一碗熬得糯烂喷香的药膳粥过来。老妇人起初摇头不想吃,林小荷耐心劝道:“老人家,这粥不苦,就是寻常米香,加了点补脾胃的山药茯苓,好消化,您尝尝?”
许是粥的香气诱人,也许是被林小荷的温和打动,老妇人勉强吃了几口,缓了缓,竟把一碗粥都慢慢喝完了,脸色看着也似乎好了些许。
男子见状,又是惊喜又是感激:“沈夫人有心了!家母许久没吃下这么多东西了!”
沈远山又道:“此病需耐心调养。方子先开五剂,服完后可根据情况再调整。若路途不便,也可托人带信来,描述症状,我斟酌后方子让人带回去。”他深知远道求医的不易。
“多谢沈大夫!多谢沈夫人!”男子千恩万谢,付了诊金药费,又特意买了两罐林小荷熬的润肺梨膏,这才小心地搀扶着母亲上车离去。
类似的情形之后又发生了好几次。有从更远的山里赶来,为孩子求治疳积的;有老人患有风湿痹痛,慕名前来针灸的;甚至有妇人悄悄来向林小荷请教妇科调理的药膳方子。
医馆愈发忙碌,沈远山常常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林小荷除了协助诊务、打理药膳,还要照应越来越多留观或远道而来需暂歇的病人和家属,安排茶水饭食,忙得脚不沾地。
陈榆更是飞快地成长起来。在师傅师娘的指点下,他已能熟练辨认大部分常用药材,独立完成抓药、煎药,甚至能处理一些简单的外伤包扎。面对越来越多的病人,他虽显稚嫩,却态度恭谨,手脚麻利,赢得了不少好评。
“沈大夫,您这徒弟教得真不错!”常有乡亲夸赞。
沈远山只是淡淡一笑,眼里却有着对徒弟的认可。
忙碌之余,林小荷看着医馆里来来往往的陌生面孔,对沈远山感慨:“远山,咱们这医馆,好像真的不一样了。”
沈远山望向门外蜿蜒的乡路,目光深远:“医者,能助之人越多,肩上之责越重。名声在外是好事,却也需更加谨言慎行,精益求精。”
声名远扬,带来的是更广泛的信任与依赖。这小小的山村医馆,正以其扎实的医术和温暖的仁心,悄然成为一方百姓的健康所系。脚下的路,似乎也随着这远道而来的车轮脚印,向着更广阔的地方延伸开去。
喜欢远山荷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远山荷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