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五年二月,哈尔滨的严寒依旧,但空气中已经隐约能嗅到春天的气息。松花江的冰面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纹,如同这座城市表面平静下暗藏的危机。
林文澜站在原日本领事馆改建的苏军司令部会议室内,墙上的斯大林肖像威严地俯视着全场。今天是中苏联合治安委员会第一次正式会议,长桌两侧分别坐着中苏两国的军官,泾渭分明。
"根据莫斯科协定,"彼得罗夫率先发言,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所有治安行动必须经过联合委员会批准。林将军在江北的擅自行动,严重违反了这一原则。"
林文澜不疾不徐地翻开面前的文件夹:"司令官阁下,剿灭危害百姓的匪患,是每一支负责任军队的义务。况且..."他故意顿了顿,"我们缴获的物资中,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东西。"
他示意参谋抬上一个木箱,箱盖打开,里面是清一色的苏制武器,枪身上的出厂编号都还清晰可见。
会议室里顿时一片寂静,苏军军官们的表情变得极不自然。
"这些装备,"林文澜拿起一支冲锋枪,"似乎不是普通土匪能够获得的。"
彼得罗夫面不改色:"战后流散的武器很多,这不能说明什么。"
"确实。"林文澜放下枪,话锋一转,"所以我建议,我们应该共同彻查此事。毕竟,如果真有苏军人员在暗中支持匪徒,对贵军的声誉也是极大的损害。"
这一招以退为进让彼得罗夫措手不及。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协议:成立联合稽查队,共同调查武器来源。
散会后,赵家骧忍不住赞叹:"司令这一手真是高明,既揭露了真相,又给了他们台阶下。"
林文澜却毫无喜色:"这只是开始。通知情报处,我要在三天内知道所有与会苏军军官的底细。"
回到指挥部,一封南京急电已在等候。电报语气严厉,质问江北行动为何未事先请示,并要求立即停止一切可能刺激苏军的行动。
"看来,有人在南京给我们使绊子。"周志宏忧心忡忡。
林文澜将电报投入火炉:"不必理会。在哈尔滨,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行事。"
第二天,联合稽查队开始工作。中方派出的都是精通俄语、熟悉当地情况的军官,带队的是特派员杨文涛。这个看似文弱的年轻人,曾在苏联留学多年,对苏军的行事风格了如指掌。
稽查工作进行得出奇顺利,苏方配合得近乎殷勤。但杨文涛在当晚的汇报中提出了疑点:
"司令,他们带我们去看的都是早已废弃的据点,提供的线索也都是无关紧要的。我感觉,他们是在故意误导我们。"
林文澜站在哈尔滨地图前,目光落在江北的一片区域:"这里,你们查过了吗?"
杨文涛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太阳岛?那里不是风景区吗?"
"越是显眼的地方,越容易藏污纳垢。"
当晚子时,一支精干小队乘雪橇悄悄潜入太阳岛。这个往日的避暑胜地如今荒无人烟,破败的别墅在月光下如同鬼魅。
在岛心的一栋俄式别墅内,他们发现了重要线索:地下室改造成的军火库,里面不仅有苏制武器,还有大量日军遗留的装备。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一本密码本和几封未销毁的信件。
"司令,您看这个。"杨文涛将信件呈上,"用的是满铁调查部的密码。"
林文澜仔细阅读破译后的内容,脸色越来越凝重。信件显示,确实有一股势力在暗中活动,但他们既不是单纯的土匪,也不是某一方的武装,而是一个由日伪残余、地方势力和某些国际势力组成的复杂网络。
更令人不安的是,信中提到一个代号"冰雕"的内应。
"我们内部有奸细。"林文澜放下信件,"级别不低。"
就在这时,卫兵报告彼得罗夫突然来访。林文澜示意众人收起证据,整理好军装迎接。
"林将军,我刚刚接到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彼得罗夫神色严肃,"据可靠情报,明晚将有人袭击道里的粮食仓库。"
"消息来源是?"
"这不便透露。但为了表示诚意,我可以派兵协助防守。"
林文澜心中警铃大作。道里粮仓存储着全市三分之一的储备粮,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但苏军主动提供情报又主动协助,未免太过巧合。
"感谢司令官的好意。"林文澜不动声色,"我们会加强戒备。"
送走彼得罗夫后,他立即下达命令:第一,粮仓明面加强守卫;第二,在周边设伏;第三,最重要的是,派人监视苏军动向。
第二天夜幕降临,道里区一片寂静。粮仓周围看似只有常规巡逻,实际上每个制高点都埋伏着狙击手,附近的街巷里隐藏着精锐部队。
子夜时分,一队黑影果然出现在粮仓外围。但令人意外的是,他们并没有发动攻击,而是在观察一阵后悄然退去。
"他们在试探。"前线指挥报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