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五年一月,哈尔滨。
松花江封冻如铁,江面的积雪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寒光。一列装甲列车喷着浓烟,缓缓驶入三棵树车站。月台上,苏军哨兵裹着厚重的羊皮大衣,呵出的白气在零下三十度的空气中瞬间凝结。
林文澜走下专列,刺骨的寒风让他不禁打了个寒颤。前来迎接的东北行营参谋长赵家骧立即递上一件貂皮大氅:"司令,哈尔滨的冬天可不是闹着玩的。"
"比起这个,"林文澜系紧大氅,"我更关心城里的情况。"
车队在积雪的街道上缓慢行驶。哈尔滨的街景与关内迥异,俄式穹顶与中式飞檐在雪幕中交错,仿佛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复杂身世。但更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苏军巡逻队,以及那些用俄文书写的标语。
"苏军司令部设在原日本领事馆,"赵家骧汇报情况,"表面上配合接收,实际上处处掣肘。最重要的是..."
他压低声音:"发现多股武装正在江北活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临时指挥部设在原滨江省政府大楼。林文澜刚走进办公室,就发现桌上放着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函。
"今早收到的,"周志宏神色凝重,"送信人放下就走了。"
林文澜拆开信封,里面只有一行字:"松花江的冰面下,暗流汹涌。"
"看来,有人比我们更了解这里的情况。"林文澜将信纸在烛火上点燃,"通知各部队主官,一小时后开会。"
会议上,气氛格外压抑。新一军军长郑洞国首先发言:
"司令,我们在哈尔滨的处境很尴尬。苏军控制着主要设施,各路武装在周边活动,而我们就像客人一样无所适从。"
"不是客人,"林文澜纠正道,"是主人。只不过这个家暂时被外人占着。"
他走到哈尔滨城区图前:"当务之急是建立我们的权威。我决定做三件事:第一,明天举行入城阅兵;第二,开设赈济点,救助贫民;第三,最重要的是,恢复市政管理。"
第五军军长邱清泉担忧道:"阅兵会不会刺激苏军?"
"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林文澜目光锐利,"哈尔滨是中国人的哈尔滨!"
次日正午,中央大街。
尽管气温低至零下二十五度,街道两旁还是挤满了围观群众。新一军的先头部队踏着整齐的步伐通过铺石路面,美制坦克的履带在积雪上压出深深的辙印。
林文澜站在检阅台上,突然注意到对面大楼窗口有反光一闪而过。
"三点钟方向,"他不动声色地对周志宏说,"有狙击手。"
周志宏脸色骤变:"要不要中止阅兵?"
"不,"林文澜整理了一下军装,"继续。"
阅兵顺利进行,没有发生意外。但当天晚上,巡逻队在对面大楼发现了一个废弃的狙击点。
"用的是莫辛-纳甘步枪,"侦查员报告,"苏制武器。"
林文澜沉思片刻:"不必声张。告诉战士们提高警惕就是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文澜把重点放在民生工作上。赈济点在全市铺开,医疗队免费为市民诊治,工兵帮助修复被战火损坏的房屋。这些举措很快赢得了民心,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向政府提供情报。
然而,江北的局势却在持续恶化。
"昨天又有一个运输队遭袭,"赵家骧汇报,"这次是在呼兰县。对方使用了迫击炮,不像普通土匪。"
林文澜在地图前久久伫立,突然问:"苏军有什么反应?"
"很奇怪,他们按兵不动。"
"这就对了。"林文澜冷笑,"有人在给我们制造麻烦,而苏军乐见其成。"
他下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命令:"组织一支精干小队,由我亲自带队,过江侦察。"
"太危险了!"众将齐声劝阻。
"正因为危险,才更要去。"林文澜态度坚决,"不摸清对手的底细,我们永远被动。"
三天后的夜晚,一支二十人的小分队乘马爬犁悄悄越过封冻的松花江。江北的雪原一望无际,白桦林在月光下如同森森白骨。
在预定地点,他们与一个神秘人物接上了头。
来人身着老羊皮袄,头戴狗皮帽,完全看不出相貌。"林将军胆识过人,"对方开口是纯正的东北口音,"竟敢亲自过江。"
"为了东北百姓,个人安危算不得什么。"林文澜直视对方,"阁下是?"
"一个不愿看到同胞相残的中国人。"来人递过一个油布包,"这里面的东西,或许对将军有用。"
说完,这人便消失在密林中。
回到江南指挥部,林文澜打开油布包,里面是几份文件和一张地图。文件记录了各路武装的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地图上则标注着他们的活动区域。
"这份情报太重要了!"周志宏惊喜道,"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部署兵力。"
林文澜却盯着地图出神:"你们不觉得奇怪吗?对方为什么给我们这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