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南京。
梧桐落叶铺满中山大道,总统府门前新换的岗哨挺立如松。还都后的金陵城重拾昔日气象,各政府部门已基本完成搬迁,街上往来官员步履匆匆,眉宇间却难掩时局变幻的忧色。
林文澜的专机在明故宫机场降落时,军政部次长刘斐已在舷梯旁等候多时。
"文澜兄,一路辛苦。"刘斐快步上前,压低声音,"委座正在官邸等候,情况紧急。"
车队径直驶向黄埔路官邸。沿途可见新挂出的各部委牌匾,但不少建筑外墙仍残留着战火痕迹。林文澜望着窗外,想起月前在此授勋时的盛况,心头莫名沉重。
蒋介石在书房接见了他,桌上摊开着东北地图。
"你来得正好。"蒋介石示意他近前,"苏军态度突变,坚持要与我方'共管'东北主要工矿企业。美国方面态度暧昧,司徒雷登大使前日递交的照会,你看看吧。"
林文澜接过文件,越看眉头锁得越紧:"这分明是要将东北置于国际共管之下。学生以为,此事断不可应允。"
"你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蒋介石踱步至窗前,"但苏军在东北有百万之众,我军主力尚在关内。文澜,你实话告诉我,若此时出关,你有几分把握?"
林文澜沉吟片刻:"若苏军配合,半月内可完成接收。若苏军阻挠...恐生变故。学生建议,当以政治解决为先,军事准备为后。"
"政治解决..."蒋介石转身,目光锐利,"你可知延安方面已派员秘密前往东北?"
林文澜心中一震:"学生不知。"
"所以时间不等人。"蒋介石重重拍在桌上,"我给你三天时间,拿出全套接收方案。记住,东北事关党国气运,不容有失!"
从官邸出来,林文澜立即赶往设在原国防部的临时办公室。周志宏早已等候在此,桌上堆满了东北兵要地志资料。
"情况比想象的更复杂。"周志宏递过一份密电,"我们的人发现,苏军正在加紧拆卸抚顺、本溪等地的工业设备。"
林文澜快速浏览电文,突然目光一凝:"这份情报从何而来?"
"是我们在伪满时期发展的内线冒死送出。"周志宏压低声音,"据说苏军运输列车日夜不停,重要机器都在运往海参崴。"
夜幕降临,林文澜站在军事委员会大楼顶层,远眺长江。江面上美军舰队的灯火星星点点,提醒着这个国家仍未真正独立自主。
"司令,军政部急电。"机要参谋快步走来,"要求我们明日参加东北问题特别会议。"
次日清晨,国防部会议室内将星云集。何应钦主持会场,陈诚、白崇禧等重量级人物悉数到场。林文澜作为华北剿总代表,被安排在次席就座。
"今日之议,关乎国运。"何应钦开门见山,"苏军占据东北已逾两月,接收工作寸步难行。美国方面愿意调停,但提出要组建联合考察团。诸位有何高见?"
陈诚首先发言:"我认为当立即组建东北行营,武力接收。苏军虽强,但碍于国际舆论,未必敢公然阻挠。"
"辞修兄未免太过乐观。"白崇禧摇头,"据我所知,苏军在东北部署了三个机械化军。若发生冲突,我军胜算几何?"
会议陷入僵局。这时,林文澜缓缓起身:"诸位长官,学生有一言。"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武力接收风险太大,但若一味退让,则东北恐将不保。"他走到地图前,"我军当以接收主权为名,先派精锐部队控制山海关至锦州一线。同时与苏军继续谈判,以美援为筹码,迫其让步。"
"具体方案?"何应钦追问。
"第一,以剿总名义组建先遣支队,明日即赴山海关;第二,请求外交部向苏方提出正式照会,要求限期移交;第三..."林文澜顿了顿,"请美国驻华武官随行,以壮声势。"
会场一片寂静。突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机要局长匆匆而入,在何应钦耳边低语。
何应钦脸色骤变:"刚得到消息,苏军昨日突然关闭了沈阳至山海关的铁路。"
举座哗然。
会议被迫中断。林文澜刚走出会议室,就被侍从室主任叫住:"林总司令,委座要立即见你。"
还是在昨日的书房,但气氛更加凝重。蒋介石将一份电报摔在桌上:"你自己看!"
电文很简单:"苏军要求与我'共组'东北联合政府。"
"欺人太甚!"林文澜勃然大怒,"这分明是要分裂国土!"
"你怎么看?"蒋介石强压怒火。
林文澜沉思片刻:"学生以为,这是苏军的试探。若我们让步,后面还会有更过分的要求。"
"你的意思是要强硬应对?"
"正是。"林文澜目光坚定,"但强硬要有策略。我建议立即召开记者会,揭露苏军企图。同时调派部队向山海关集结,以示决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