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当然可以!这酿酒方法又不是什么秘密,只要你们愿意学,我一定毫无保留地教给你们!”
他立刻让人叫来村里最会酿酒的老人 —— 他的哥哥阿卜杜勒。阿卜杜勒年近七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听说李逸要学葡萄酿酒,立刻从家里拿来纸笔(是之前商队留下的大唐纸笔),一边画一边讲解,艾力则在一旁充当翻译。
“酿酒的第一步,是选葡萄。” 阿卜杜勒指着纸上画的葡萄,说道,“一定要选成熟的葡萄,颜色越红越好,捏起来软软的,这样的葡萄糖分足,酿出来的酒才甜。要是选了没熟的青葡萄,酿出来的酒又酸又涩,不好喝。采摘的时候,要在晴天摘,不能带露水,不然葡萄容易坏。”
李逸认真地记录着,在纸上写下 “选葡萄:成熟红葡萄,晴天采摘,无露水”,又问道:“那采摘下来的葡萄,需要清洗吗?”
阿卜杜勒摇摇头,解释道:“不用洗!葡萄皮上有一层白色的粉,叫‘酒曲粉’(实则是葡萄表面的天然酵母),洗掉了就酿不出酒了。采摘下来后,把葡萄蒂去掉,然后放在石臼里捣烂,连皮带籽一起捣,这样酿出来的酒颜色才好看,味道也更浓。”
他又画了一个石臼与捣棍,接着说:“捣好的葡萄汁与葡萄皮、葡萄籽一起,放进陶瓮里,陶瓮要提前洗干净,晾干,不能有水。然后用干净的布把陶瓮口封好,留一个小口透气,放在阴凉的地方发酵。”
“发酵需要多久?温度有要求吗?” 李逸追问道,他知道大唐粮食酒的发酵对温度与时间要求很高,想来葡萄酒也不例外。
“发酵的时间要看天气,夏天热,发酵快,二十天就能好;冬天冷,发酵慢,要一个月。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最好在二十到三十度之间。要是温度太高,酒容易变酸;温度太低,就发不起来了。” 阿卜杜勒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温度的范围,“发酵的时候,每天要打开布,用干净的木勺搅拌一次,把浮在上面的葡萄皮按下去,这样发酵才均匀。”
李逸一一记录下来,又询问了过滤、储存的方法。阿卜杜勒耐心地讲解:“发酵好后,用干净的布过滤,把葡萄皮、葡萄籽去掉,只留下酒液,然后把酒液倒进干净的陶瓮里,封紧口,放在地窖里储存。储存的时间越长,酒越香,有的能存好几年,味道比新酿的酒还好!”
为了让李逸更直观地了解,艾力还带着他去了村里的地窖。地窖建在地下,阴凉干燥,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数十个陶瓮,每个陶瓮上都贴着标签,写着酿酒的年份。艾力打开一个去年酿的葡萄酒瓮,一股更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倒出的酒液颜色更深,口感也更醇厚。
“这是存了一年的酒,味道是不是比刚才喝的更好?” 艾力笑着问。
李逸点点头,心中越发确定,这葡萄酿酒技术若能引入大唐,定能大受欢迎。长安的达官贵人向来喜爱新奇事物,这口感独特、无需消耗粮食的葡萄酒,定会成为他们宴会上的新宠;而普通百姓也能在丰收之年,用少量的钱购买葡萄酒,丰富日常饮食。更重要的是,大唐可以在西域或中原适合种植葡萄的地区,推广葡萄种植,形成 “种植 — 酿酒 — 销售” 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与税收。
“多谢阿卜杜勒老人,多谢艾力村长!” 李逸郑重地向两人拱手行礼,“我一定会把这葡萄酿酒技术带回大唐,让更多人受益。日后,若是大唐的葡萄酒酿好了,我定会派人送过来,让你们尝尝!”
艾力与阿卜杜勒连忙摆手,笑着说:“贵人太客气了!只要大唐与西域能一直友好,商路能一直通畅,我们就很满足了!”
离开村庄时,艾力还送给李逸两个陶瓮,里面装着新酿的葡萄酒与一些晒干的葡萄种,叮嘱道:“这葡萄种在大唐也能种,只要气候干燥、日照足,就能长出好葡萄。你们可以先试着种几棵,等成功了再推广。”
李逸接过陶瓮与葡萄种,心中满是感激。他将陶瓮小心翼翼地交给随从保管,又将记录酿酒方法的纸仔细收好,这才与艾力、阿卜杜勒告别,踏上返程的道路。
路上,程处默看着李逸小心翼翼的样子,笑着说:“李兄,不就是个酿酒方法吗?你怎么比保管圣旨还上心?”
李逸笑着解释:“程兄有所不知,这葡萄酿酒技术,看似简单,实则价值连城。大唐的酒多为粮食酿造,一旦遇到灾年,就会面临‘粮酒之争’。而葡萄酒用葡萄做原料,不占粮食,既能丰富酒类品种,又能开拓新市场。若是能在大唐推广种植葡萄与酿酒,不仅能增加百姓收入,还能充实国库,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程处默闻言,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还是李兄想得周全。要是这葡萄酒能在长安流行起来,以后咱们宴客,也能多一种好酒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唐朝当财子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