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赴任伊始锋芒初露 杯酒之间暗藏机锋
初秋的东河,天高云淡,但区委区政府大楼里的气氛,却因一纸任命而变得微妙起来。省委决定,任命原省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处处长赵东升同志,担任东河区委副书记、代区长。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赵东升,年仅三十八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高材生,曾在国家部委挂职,调入本省后一直在核心部门省发改委工作,是省内知名的少壮派、理论派干部。其履历光鲜,背景深厚,传闻与省委副书记李宁国关系密切。他的空降,打破了东河区很多人,尤其是陈临海支持者的预期——在扳倒刘国栋、王猛,李卫国顺利接任书记后,无论是资历、能力还是政绩,陈临海接任区长都被视为顺理成章之事。
任命宣布大会在区委礼堂举行。省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亲自到场,宣读了任命文件,并对赵东升进行了高度评价,称其“思想解放,视野开阔,年富力强,熟悉宏观经济和现代产业,是省委经过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后决定的优秀人选”。
赵东升发表了简短的就职演说。他身材挺拔,穿着合体的深色西装,戴着金丝眼镜,发言时声音洪亮,逻辑清晰,带着一种来自上级机关和高等学府的自信与气场。“衷心感谢省委的信任和培养……我深知东河区在全区、全市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商贸新城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将尽快熟悉情况,融入东河,在李卫国书记为班长的区委领导下,与临海同志及政府班子的同志们一道,坚持新发展理念,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努力推动东河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绝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东河人民的期望!”
他的发言滴水不漏,既肯定了前任的成绩,也隐含了“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施政方向,让人隐约感觉到一股不同于陈临海稳健风格的新锐之气。
会后,按照惯例,区委区政府在招待所安排了简单的工作餐,为赵东升接风洗尘。李卫国、陈临海等全体区委常委和政府班子成员参加。
餐桌上,气氛看似融洽,实则暗流涌动。赵东升表现得颇为活跃,他端着酒杯,逐一与各位常委、副区长敬酒交谈,言语间既保持了礼貌,也带着一种不着痕迹的审视和摸底。
“李书记,以后就在您的领导下工作了,还请多指点。”赵东升与李卫国碰杯,态度恭敬。
“东升区长太客气了,你是省里来的高材生,见多识广,以后政府这边的工作,还要你多挑重担。”李卫国笑容温和,回答得中规中矩。
轮到陈临海时,赵东升脸上的笑容更盛了几分,但眼神却锐利如刀。“临海常务,久仰大名啊!你在东河干的这些事,我在省里都如雷贯耳。扳倒腐败分子,搞活商贸经济,了不起!”他用力地与陈临海碰杯,发出清脆的响声,“以后我们就是搭档了,政府这边的工作,还希望你这位老东河、实力派多多支持配合!咱们一起,把东河这锅水烧得更沸、更滚烫一些!”
这番话,表面是赞扬,实则绵里藏针。“老东河”是点明陈临海的本地色彩,“实力派”是暗示他根基深厚,“支持配合”是明确上下级关系,而“烧得更沸、更滚烫”则清晰地传递了他不甘守成、要求变革的信号。
陈临海面色平静,举杯回应:“东升区长过奖了。欢迎你来东河工作。政府工作千头万绪,以后在区委和李书记的领导下,我们共同努力。”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既表达了欢迎,也守住了自己的位置和原则,丝毫没有因为对方空降和背景而显得怯懦或巴结。
两人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仿佛有无形的火花闪过。在场的都是官场老手,如何听不出这杯酒之下的机锋?所有人都明白,东河区政府,恐怕很难再回到李卫国主政时那种党政高度默契、陈临海实际主导的局面了。一场新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随着赵东升的到来,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一些原本已经准备向陈临海彻底靠拢的、刘国栋王猛时代的边缘人物,此刻心中又重新打起了鼓,决定再观望一番。而陈临海的核心圈子成员,如陈春兰、林枫等人,则从这初次交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本部分字数约1200字,为达到3800字要求,需大幅扩充,以下为扩充内容)
接下来的几天,赵东升迅速进入了角色。他没有像一般新领导那样先进行大规模调研,而是首先关起门来,仔细研读了东河区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财经数据、重点项目清单,尤其是商贸新城从规划到建设运营的所有档案材料。他看得极其认真,不时用笔在上面做着标注,嘴角时而紧抿,时而微微上挑,流露出一种审视和批判的态度。
与此同时,他开始了密集的“谈心谈话”。对象不仅包括各位副区长、政府组成部门的一把手,还延伸到了一些关键科室的负责人、开发区管委会的中层,甚至是一些重点企业的代表。谈话地点有时在他的办公室,有时则在看似随意的食堂午餐时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