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合纵”战略的成功推进,如同为“智伞”在产业深水区的航行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安全网,盟友们的船只与他们并肩而行,共同抵御风浪,分享收获。与克鲁斯集团的联合解决方案开始在一些先锋制造企业中得到应用;嵌入电网集成商的项目稳定运行,数据不断积累;与其他几家工业软件厂商的技术互认也相继达成。业务报表上的数字持续向好,来自重型工业、能源基础设施工等领域的合同金额,逐渐逼近甚至超越了以往轻模式业务的贡献。
然而,在一次面向潜在投资机构的非公开路演中,陈默却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隔阂。当他详尽阐述了“智伞”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布局、技术优势以及与众多巨头的生态合作时,台下那些精明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虽然频频点头,眼神中却带着一丝难以捕捉的审慎与困惑。提问环节,一个尖锐的问题被抛了出来:“陈总,我们理解‘智伞’在做的事情很有价值,技术也很领先。但能否请您用一句话告诉我们,‘智伞’到底是什么?是一家区块链公司?一家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一家工业数据服务商?还是……似乎都是,但又似乎不完全是。这种模糊性,让我们在评估其长期价值和品牌护城河时,感到有些困难。”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刺破了表面繁荣的泡沫。陈默意识到,“智伞”在业务层面成功实现了“破壁”与“合纵”,但在更深的认知层面——用户、客户、乃至资本市场的心智中,他们尚未占据一个清晰、独特且无法替代的位置。他们的形象是割裂的:在消费品领域,他们是“讲好故事”的溯源专家;在贸易领域,他们是“提升效率”的协同平台;在工业领域,他们又变成了“确保数据真实”的底层技术提供者。缺乏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心智锚点”,使得“智伞”这个品牌,在喧嚣的市场中,容易被淹没,被误解,甚至被替代。
林薇从市场前线反馈的信息也佐证了这一点。在竞标一个大型港口集团的数字化项目时,尽管“智伞”的技术方案评分最高,但最终客户却选择了一家国际知名的工业自动化品牌。“对方的品牌给人的感觉更‘厚重’,更‘可靠’。”客户的反馈直接而残酷,“‘智伞’听起来很科技,但总觉得……有点轻?在涉及港口核心作业系统这种命脉上,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个让我们感觉更‘安全’的品牌。”
“我们赢得了技术,却输掉了认知。”陈默在内部品牌战略复盘会上,面色凝重地说,“我们过于专注在‘做什么’和‘怎么做’,却忽略了‘是谁’以及‘为何而做’这个更根本的问题。在商业竞争中,尤其是当我们想要成为行业领导者时,最终极的战场,不在客户的办公室里,而在客户的大脑里。我们必须在那里,为自己钉下一个坚实的、鲜明的、富有吸引力的‘心智锚点’。这不仅仅是营销,这是战略的终点,是品牌信仰的起点。”
一场旨在 “重塑品牌核心,抢占心智高地” 的战役,被提升到公司最高战略层级。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广告投放或口号更新,而是一场从内核到外延的系统性工程,旨在为“智伞”注入灵魂,让其形象变得清晰、深刻且不可动摇。
首先,是回归“价值原点”,提炼品牌内核。 陈默召集了包括林薇、方哲在内的所有核心高管,以及从外部聘请的顶尖品牌战略顾问,进行了一场为期三天的封闭式“品牌工作坊”。他们抛开了所有现有的业务描述和产品手册,回到了最初创业时那个朴素的问题:“‘智伞’究竟为何存在?我们要为这个世界解决什么样的根本问题?”
讨论激烈而深入。有人坚持技术视角,认为核心是“通过区块链构建信任”;有人从业务出发,强调“提升供应链效率”;还有人从愿景描述,提出“让商业世界更透明”。
经过反复的拷问、辩论与提炼,他们最终达成了一个超越所有具体业务形态的共识:“智伞”存在的终极意义,并非提供某种具体的技术或服务,而是“为错综复杂的商业世界,构建可信的连接”。
“可信”,是他们的技术基石和价值承诺,是他们在数据泛滥时代提供的稀缺品。“连接”,是他们的方法论和影响力范围,从连接产品与消费者,到连接企业内外流程,再到连接产业生态中的不同玩家。这个内核,既能包容他们过去的所有业务,又能指引未来的所有拓展,无论他们进入哪个领域,核心使命不变。
其次,是铸造“核心识别”,统一话语体系。 基于这个崭新的品牌内核,品牌团队开始着手构建一套强有力的、统一的话语体系和视觉符号。
他们摒弃了那些诸如“领先的XX解决方案提供商”之类空洞的标签,提炼出一句直指人心、且极具号召力的品牌主张 :“信任,看得见。”
这句话,简单到任何人都能理解,却又深刻地道出了“智伞”所有业务的本质——他们将抽象的“信任”,通过技术手段,变成了可追溯、可验证、可感知的具体存在。它既是对消费者的承诺,也是对商业伙伴的价值宣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商海纵横128计定乾坤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