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嫔被降位禁足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飞遍前朝后宫,引起了轩然大波。昔日煊赫不可一世的华妃娘娘,转眼成了闭门思过的年嫔,这巨大的落差让无数人瞠目结舌,也让后宫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翊坤宫宫门紧闭,往日门庭若市的景象一去不复返,显得格外冷清寂寥。宫人们行走其间都小心翼翼,生怕触怒了主子。据闻,年嫔在接到旨意后,砸碎了宫内大半的瓷器摆设,怒骂之声不绝于耳,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接受现实。她如同被困在笼中的猛兽,虽然利爪暂被收起,但眼中的凶光却愈发炽盛。
林潇潇并未因暂时的胜利而放松警惕。她深知,困兽犹斗,更何况是年嫔这样心高气傲、手段狠辣之人。禁足对她而言是屈辱,更是积蓄力量、酝酿报复的时机。
“姐姐,年嫔此次吃了这么大亏,怕是恨极了我们。”甄嬛忧心忡忡,“她在宫中经营多年,党羽众多,即便禁足,也难保不会再生事端。”
安陵容更是心有余悸:“是啊,她如今降了位份,失了权势,只怕行事会更加无所顾忌,我们更要小心。”
林潇潇点头表示赞同:“妹妹们说得是。如今她在明我们在暗,反倒更要谨慎。我们要做的,一是继续巩固自身,二是密切关注前朝动向。”
当前朝局,无疑是影响年嫔命运的关键。弹劾年羹尧的奏章并未因年嫔被罚而减少,反而有增多的趋势。年羹尧在西北拥兵自重,居功自傲,甚至对皇帝派去的钦差都多有怠慢,已引起朝野上下诸多不满。皇帝虽然暂时还需要他稳定边疆,但心中的猜忌和不满正在与日俱增。
林潇潇通过父亲林如海偶尔传来的家书(经过谨慎的加密),以及赵之谦在整顿内务府时接触到的一些零星信息,对前朝风向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她感觉到,皇帝对年家的耐心正在一点点被耗尽,只差一个合适的契机。
而这个契机,她或许可以助推一把。
她想起了那个藏在隐秘处的铁箱。里面的证据虽然暂时不能直接抛出,但或许可以换个方式,让其发挥影响。
这日,林潇潇再次前往寿康宫向太后请安。闲话家常后,她似是不经意地提起:“太后娘娘,臣妾前些时日整理旧书,偶然看到前朝笔记中记载,曾有位大将军,因战功赫赫,其妹在宫中亦十分骄纵,甚至曾因妒忌,残害皇嗣,最终东窗事发,连累其兄兵权被削,家族没落。读来真是令人唏嘘。”
太后何等精明,立刻听出了她的弦外之音。太后放下茶盏,目光深邃地看了林潇潇一眼,缓缓道:“哦?还有这等事?看来这外戚权势过大,终究非国家之福,亦非家族之幸。皇帝近日,也为些跋扈的功臣烦心呢。”
林潇潇知道太后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便不再多说,转而聊起了别的话题。她此举,并非要直接告发,而是在太后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让太后在适当的时候,能够以此劝谏皇帝,警惕外戚干政、后宫干政的危险。
与此同时,林潇潇在宫务管理上也更加用心。她协助皇后,将之前暂缓的宫份明细化工作重新稳步推进,在赵之谦的配合下,取得了显着成效,后宫用度清晰,运作有序,连皇帝都偶有耳闻,表示赞许。这无疑进一步巩固了她在皇帝心中“能干、懂事”的形象。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年嫔虽然禁足,但其党羽并未被完全清除。宫中开始流传一些新的谣言,这次不再针对具体的某个人,而是影射林潇潇与赵之谦往来过密,有“内外勾结”之嫌。这谣言极其恶毒,试图从男女大防和宫规上打击林潇潇。
林潇潇闻讯,只是冷笑。她与赵之谦的所有接触,皆是为了公事,且有其他宫人在场,记录在案,根本不怕查。她甚至主动向皇后报备了与赵之谦商议宫务的几次时间与内容,坦荡的态度反而让谣言不攻自破。
年嫔的这些小动作,如同隔靴搔痒,并未对林潇潇造成实质伤害,反而暴露了她困兽犹斗的焦躁。
但林潇潇知道,这绝非年嫔的全部手段。她一定在暗中策划着更致命的报复。
果然,没过几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从前朝传来:年羹尧在西北上奏,以“边关不稳,需大将镇守”为由,请求推迟回京述职的日期!
这分明是拥兵自重,试探皇帝的态度!
消息传到后宫,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山雨欲来的压抑。年嫔在翊坤宫中得知此讯,据说竟反常地没有发怒,反而发出了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冷笑。
皇帝会如何应对年羹尧这近乎挑衅的请求?年嫔的冷笑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
林潇潇感觉到,决定命运的时刻,正在一步步逼近。
喜欢本宫只想到点下班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本宫只想到点下班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