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青溪镇,第一场雪落下时,“清鸢药膳坊”的木门上,已经挂上了新做的棉帘——淡蓝色的粗布上,用白丝线绣着几片紫苏叶,是阿珍特意为铺子缝制的,既挡风又好看。苏清鸢站在柜台后,看着伙计们各司其职:阿巧在前台接待客人,笑容温和地介绍新推出的“当归羊肉粥”;阿珍在小厨房忙碌,蒸汽从木窗缝里飘出来,带着浓郁的药膳香;大牛正帮一位客商搬运行李,顺便推荐便携药膳;老周坐在角落的桌子旁,认真地核对账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这一幕安稳又热闹的景象,让苏清鸢想起初到青溪镇的日子。那时她背着破旧的包袱,站在空荡荡的铺面里,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每天担心的是能不能凑够租金,能不能卖出第一碗药膳。而现在,铺子不仅装修得整洁雅致,还成了青溪镇的“标杆店铺”——每日客流量稳定,每月盈利是初开时的十倍;县衙的物资采购优先考虑这里,周伯昌时常会来视察,对药膳的品质赞不绝口;镇上的百姓更是把这里当成了“放心店”,家里有人感冒、受伤,都会来买药膳、伤药,甚至有老人会特意来跟苏清鸢聊家常,把她当成自家孩子。
“苏掌柜,您要的药材我送来了。”门口传来张掌柜的声音,他肩上扛着一个大麻袋,里面装满了新鲜的当归、黄芪。苏清鸢连忙迎上去,帮忙把麻袋卸下来:“张掌柜,辛苦您了,这么冷的天还亲自送过来。”“跟你客气啥!”张掌柜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你这药膳坊现在可是咱们青溪镇的招牌,我能给你供药材,也是我的荣幸。对了,你要的那批上等鱼胶,我已经托人从海边带过来了,过两天就能到。”
苏清鸢点点头,心里满是感激。她知道,自己能在青溪镇立足,离不开这些伙伴的支持——张掌柜总是给她最好的药材,还时常提醒她哪些药材即将缺货;“迎客来”“悦来”客栈的老板,不仅帮她代卖伤药,还会把住店客商的需求告诉她;就连之前来请教的同行,也会在她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比如柳溪乡的王掌柜,曾在她食材短缺时,连夜给她送来了一批新鲜蔬菜。
“掌柜的,家里来信了。”阿巧拿着一封信跑过来,脸上带着笑容,“是您弟弟写的,说他这次私塾考试得了第一名,还说妹妹的女红也进步了,绣的帕子被私塾先生的夫人夸了。”苏清鸢接过信,指尖触到信纸时,心里涌起一阵暖流。去年年底,她已经把母亲和弟弟妹妹接到了镇上,租了一个带院子的小宅子,弟弟苏明去了镇上最好的私塾,妹妹苏月则跟着张婶学女红,母亲在家打理家务,偶尔会来铺子帮忙。现在的家人,再也不用过以前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晚上打烊后,苏清鸢回到家,推开院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母亲正站在灶台前,翻炒着锅里的青菜,弟弟苏明坐在院子里的石桌上,认真地看书,妹妹苏月则在一旁绣帕子。“姐姐回来了!”苏月看到她,立刻放下针线跑过来,手里拿着刚绣好的帕子,“姐姐你看,这是我绣的紫苏叶,跟你铺子里棉帘上的一样吗?”
苏清鸢接过帕子,帕子上的紫苏叶绣得栩栩如生,针脚细密又整齐。她摸了摸苏月的头,笑着说:“比铺子里的还好看!咱们月儿真是越来越能干了。”苏明也放下书,兴奋地说:“姐姐,先生说我要是继续努力,明年就能去府城参加童生考试了!”“真的?那太好了!”苏清鸢心里比自己赚了钱还高兴,她坐到苏明身边,拿起他的书本看了看,“有不懂的地方就问姐姐,姐姐要是不会,就去请教周大人,咱们一定要好好读书。”
晚饭时,母亲给苏清鸢盛了一碗热汤:“鸢儿,你这阵子太累了,多喝点汤补补。现在咱们日子好过了,你也别太拼了,要注意身体。”苏清鸢接过汤碗,看着母亲眼角的皱纹少了许多,脸色也红润了,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自己“镇中立足”的目标,不仅是让药膳坊站稳脚跟,更是让家人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而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
但苏清鸢并没有停下脚步。夜深人静时,她会站在院子里,望着京城的方向——那里有更广阔的市场,有更好的医书和大夫,还有弟弟苏明未来可能去参加考试的考场。她想起周伯昌曾经说过的话:“青溪镇太小了,你的医术和生意头脑,不该只局限在这里。”以前她觉得“走出去”很遥远,但现在,随着药膳坊的发展和家人的支持,这个想法越来越清晰。
她开始为“走出去”做准备:每天晚上,她都会研读空间里的医书,尤其是关于疑难杂症的调理方法,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下次向周伯昌请教;她还让小林多留意府城、京城的市场情况,比如那里的人喜欢什么样的药膳,伤药的需求有多大;她甚至开始攒钱,打算等明年春天,先去府城考察一番,看看有没有合适的铺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