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星光下的轨迹
孙教授带来的那丝关于苏晴家庭背景的隐忧,并未在封瑶心中盘踞太久。它像一片轻飘的阴云,虽曾短暂掠过心湖,却未能扰动深处的平静。她深知,纠结于这些无法掌控的外在因素,正是前世的自己常常陷入的泥沼——那时她太在意环境的风向,却忘了自己才是那艘船的舵手。如今,她更愿意将全部精力倾注于能切实把握的事物上——比如,眼前这份沉甸甸的、关乎未来的国家级奖学金申请材料。
徐卓远共享的那个文件夹,如同一个精准的导航仪,将她从可能迷失的旷野引向了清晰的道路。里面分门别类存放的前沿文献,极大地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而那份由他亲手整理、批注的申请指南,更是价值连城。它不像官方文件那样冰冷笼统,而是具体到了段落结构、措辞分寸,甚至如何将抽象的“贡献”转化为可量化的“成果”。她不再像前世那样,凭着感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学着徐卓远的方式,用数据和事实构筑论证的基石。
她仔细复盘了在“心域”项目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不仅仅是最终提升的准确率百分比,她更将特征提取方案的优化过程,如同拆解一道精密的数学题般,一步步呈现出来:遇到了何种瓶颈,尝试了哪几种思路,最终为何选择了当前方案,以及徐卓远在关键节点提供的、一针见血的建议。她甚至附上了几页经徐卓远确认过的、带有时间戳的项目日志片段作为佐证,让她的陈述报告不仅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更带着一种沉静而无可辩驳的力量。
提交材料的那一刻,封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这是一种倾尽所能、榨干最后一丝潜力后的坦然,无论结果如何,她都已无愧于心。过程本身,已是一种收获。
研讨会前的日子在充实而紧张的节奏中飞逝。实验室里,除了熟悉的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的声音,偶尔也会多出一些别样的、充满活力的动静。
这天下午,一个穿着简单格子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的陌生男生,抱着一摞几乎要遮住他视线的厚重数学书籍,在实验室门口探头探脑,神情腼腆又带着几分急切。封瑶立刻想起孙教授之前的话,这应该就是那个被徐卓远“看上”并推荐来的数学系本科生,陈越。
“请问……徐卓远师兄在吗?”男生的声音不大,带着一种沉浸在公式世界里的人常有的专注和一点点与陌生环境打交道的拘谨。
徐卓远从三台显示器组成的“堡垒”后抬起头,目光透过镜片扫过来,简洁地示意:“进来。”
陈越如蒙大赦,快步走到徐卓远身边,小心翼翼地将那摞书放在空闲的桌角,最上面一本赫然是《泛函分析导论》。“徐师兄,孙教授让我来找您,关于那个交叉项目的初始模型构建,我参照您给的论文和之前的讨论,重新思考了流形学习的应用,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一谈到专业,陈越的语速立刻快了起来,眼神也焕发出异样的神采。他迫不及待地摊开带来的几张写满潦草字迹的草稿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数学符号、积分推导和几何图形。
封瑶在一旁安静地整理着自己的实验数据,耳朵却不自觉地捕捉着那边的对话。大多是陈越在兴奋地阐述,语速快得像连珠炮。徐卓远则大多数时间沉默地听着,偶尔才会插话,提出的问题却都精准地切中要害,或是直接指出某个推导步骤中隐含的假设不够严谨,或是引导他思考某个变换在具体数据集上可能遭遇的“维度灾难”问题。他们讨论的拓扑、流形并非她熟悉的领域,但那纯粹的逻辑碰撞,那种摒弃了所有浮华、直指问题核心的专注,让她心生向往,也隐隐感受到一种智力上的美感。
这就是徐卓远的世界。它或许缺乏世俗意义上的“热情”与寒暄,却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和探索未知的乐趣。他推荐陈越,绝非出于任何人情世故的考量,仅仅是基于冰冷的逻辑判断——认可其数学天赋与当前项目需求的“匹配度”。这种近乎绝对纯粹的行事准则,在复杂纠缠的人际网络中,显得如此珍贵,也如此……孤独。他像一座孤高的灯塔,只按自己的逻辑发光,不在意是否有船只靠近,但确实为能看懂这光芒的人指引了方向。
陈越离开时,脸上带着被激发后的深思和解决问题的兴奋,显然这次讨论让他收获颇丰。他抱起那摞书,走到门口,才像忽然想起什么,转向封瑶,有些不好意思地点头致意:“师姐,打扰了。”
封瑶微笑着回以点头。看着陈越匆匆离去的背影,她心中微动。这个腼腆而专注的数学天才的出现,像是一条悄然展开的新的人物线,预示着实验室的未来,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人工智能领域,还会有更多来自不同学科的思维在这里碰撞出火花。这让她对即将展开的科研生活,更多了一份超越奖学金和成绩之外的、纯粹的期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