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徐卓远收到那封来自大洋彼岸顶尖实验室的面试邀请邮件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夕阳镀上一层金边。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涟漪在两人紧密共生的关系圈层中扩散,但这涟漪并非无序的扰动,而是带着明确方向与协同频率的波动。没有戏剧化的依依不舍,一种基于深度理解与共同目标的高效规划,迅速取代了任何可能存在的感性彷徨。
实验室的夜晚,灯光依旧如星河倾泻。封瑶搬来了那块熟悉的白板,上面不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公式和模型架构,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清晰的时间线与任务分工图。她的笔尖精准地落在几个关键节点上。
“距离面试还有一个半月,核心准备方向需要聚焦在这里,”封瑶的声音冷静、条理分明,如同她处理数据时一样,“他们实验室最近三篇顶会的核心论点,尤其是那篇关于‘非线性神经网络在认知模拟中的边界效应’的,你需要吃透,并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批判或延伸思考。这部分文献的初步检索、摘要和关键点梳理,由我来负责筛选,帮你节省时间。”
徐卓远靠在实验桌沿,目光追随着那枚在白板上移动的笔尖,内心涌动着一种奇异的安宁。他见过封瑶的许多面貌——脆弱敏感如易碎琉璃的,温柔坚定似静水深流的,但此刻这种作为“战略伙伴”展现出的冷静、高效与全局视野,依然让他心生激赏。她的支持,从来不是感性的牵绊或单纯的鼓励,而是理性的赋能,是精准补位,是让他能心无旁骛冲向更高处的坚实基座。
“好。”他沉声应道,目光与她交汇,无需多言,默契已在其中。“另外,模拟面试环节,”封瑶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而锐利的光,“我来扮演那个最难缠、最挑剔的评审委员。我了解你思维体系的每一个精妙之处,也清楚你偶尔会下意识忽略的‘非技术性’软肋——比如,如何将极度前沿、复杂的技术内核,用更易于理解、甚至能引发共鸣的方式,阐述其潜在的人文价值与社会意义。”
徐卓远微微颔首,这正是他需要的,也是最只有封瑶才能提供的视角。她总能像最精密的光学仪器,校准他视野中因过于专注技术本身而可能产生的盲区。“我接受挑战。”他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笑意,“那么,你的‘情境场’项目原型迭代……”
“放心,”封瑶接过话头,语气笃定,“核心框架我们已经一起搭建完毕,牢不可破。接下来的大规模数据填充、算法细节调优和初步的用户界面优化,林薇学姐和团队其他成员完全可以胜任。而且,”她顿了顿,声音柔和下来,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正好是一个机会,让我独立带领团队走一段完整的研发流程。卓远,我需要这样的淬炼。”
她的目光清澈而坦然,映照着头顶的灯光,也映照出内心蓬勃生长的渴望。她渴望成长,并非为了与他比肩而立,而是为了能真正地、作为独立的、强大的个体,与他并肩同行,共同面对更广阔世界的风雨与风景。徐卓远读懂了这份深植于灵魂的坚韧与期许,他走上前,没有拥抱,而是伸出手,轻轻碰了碰她握着白板笔的手指,像一个郑重的、属于他们之间的仪式。
“好。”他言简意赅,却重若千钧,“我们各自努力,最高处见。”
就在两人为了明晰的未来全力冲刺,将时间压缩成高效模块的同时,封瑶的生活中,由林晓带来的那抹“镜像”般的涟漪,也开始显现出更具体、更丰富的形状。
那次深入的交谈之后,林晓似乎真的汲取了勇气。她按照封瑶的建议,沉下心来,将那份关于“家庭互动模式对青少年情绪感知影响”的课题报告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强化了内在逻辑链,并鼓起勇气,主动约谈了之前让她倍感压力的导师。结果出乎意料地顺利,导师不仅没有否定她,反而特别肯定了她在情感维度挖掘上的独特性和敏锐度,甚至亲自帮她协调了部分之前难以申请的计算资源。
感激万分的林晓再次找到封瑶,这次不再是带着怯懦与不安的求助,而是拿着初步成型的数据模型和一份新的、更深刻的困惑——关于数据采集过程中涉及的用户隐私与伦理边界问题。封瑶欣然与她展开了探讨。在交流中,她惊讶地发现,林晓虽然性格内向,不擅言辞,但对情感细微处的洞察力却惊人地敏锐,常常能提出一些连她自己都未曾深思的、源自直觉与共情能力的独特角度。
这种互动,悄然从单方面的指导与帮助,演变成了一种双向的启发与滋养。封瑶在帮助林晓梳理逻辑、构建理论防御体系的同时,自己也仿佛在借助这面“镜子”,重新审视和巩固“情境场”理论的情感认知根基。她意识到,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思维训练与理论淬炼。
同时,通过林晓这座桥梁,封瑶也间接接触到了校园里另一个此前她并未过多关注的、沉默而努力的群体——那些同样怀揣学术理想或技术热情,却在现实压力、资源匮乏或方向迷茫中苦苦摸索的年轻学子。林晓像是不经意间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封瑶自身积累的“光”,开始有了更具体、更真切的映照对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