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星火燎原,破晓之光
全国总决赛的会场,空气仿佛被压缩成了固态的紧张。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参赛团队的介绍视频流光溢彩,却难以驱散台下黑压压一片评委和观众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硝烟,每一次掌声都像是投入静湖的石子,漾开一圈圈竞争的涟漪。封瑶坐在团队成员之中,指尖冰凉,并非源于恐惧,而是一种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的极致紧绷。她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沉稳而有力的搏动,这是历经两世沉淀下的内核,而非怯场。
一只干燥而温暖的手在桌下悄然覆上她的,指节分明,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是徐卓远。他没有看她,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地投向主席台,侧脸线条在灯光下冷硬如雕刻,但他微屈的指尖,却在她手背上极轻、极快地按了两下,那是他们之间独有的、代表“安心”的暗号。封瑶深吸一口气,反手与他紧紧交握,那点微末的紧张便如春日冰雪,瞬间消融,只剩下全然的专注与燃烧的斗志。
他们的项目被安排在中间偏后的顺序出场。前面的团队展示不乏精彩绝伦之作:有团队在算法复杂度上登峰造极,宣称解决了某个经典难题;有团队在应用场景上别出心裁,将AI与环保、医疗结合,引得评委频频点头。提问环节更是刀光剑影,评委们的问题一针见血,直指核心,现场不时因一个精彩的回答爆发出热烈掌声,或因一个难以回避的缺陷而陷入沉思的寂静。
封瑶凝神听着,大脑如同高速运行的处理器,不断将听到的信息与“星火”模型进行比对、推演、优化假想。她能感觉到身旁的徐卓远同样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他的坐姿看似放松,但微微前倾的身体和偶尔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的动作,都暴露了他同样紧绷的神经。他的存在,像一座沉默而可靠的山,是她最强大的定心丸。
“下一组,A大代表队,‘星火’项目组,项目名称——《基于跨学科融合的文化动态量化模型构建与应用》。”
主持人的声音落下,会场内响起一阵礼貌性的掌声,但也夹杂着些许好奇的低声议论。“星火”这个名字,是封瑶在团队内部讨论时力排众议定下的。彼时,有队员觉得这个名字不够“技术”,不够“酷炫”。但封瑶坚持:“我们的初衷,不就是希望这点跨界的星火,能最终燎原吗?技术是冷的,但文化与希望是热的。”此刻,站在这最终的舞台上,她更坚信这个名字的意义——它寓意着微光亦可成炬,正如她重生的信念,也如他们这个项目试图在冰冷技术与温热人文之间架起的桥梁。
封瑶与徐卓远对视一眼,彼此眼中是无需言说的绝对信任与浑然一体的默契。她整理了一下并不存在的衣角褶皱,从容起身,步履平稳地走向演讲台。追光灯打在她身上,她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职业套装,长发利落挽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眉眼间的从容与自信,让她周身仿佛笼罩着一层微光。前世那个困于自卑与阴郁的影子,在此刻荡然无存,被一个崭新、强大、发光的灵魂所取代。
她的陈述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从项目源于对文化断层与融合现象的观察谈起,到如何攻克技术难点,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指标。当她详细阐述引入人类学、社会学中的“深描”理论灵感,并巧妙转化为算法中独特的“文化语境深度解析与偏见校正模块”时,台下几位社科领域的评委身体微微前倾,明显露出了浓厚的兴趣。
轮到提问环节,风暴如期而至。一位以苛刻和眼光毒辣着称的计算机权威专家扶了扶眼镜,没有任何寒暄,直接抛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技术难题,直指他们模型在面对极端、高频、噪声混杂的数据流时,稳定性与收敛性的理论边界在哪里。
封瑶心头一凛,这个问题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恰好划过了他们之前反复推演中一个尚显模糊的地带,是模型理论上可能的脆弱点。她大脑飞速运转,正准备组织语言,以谨慎而不失自信的方式回应,身旁的徐卓远却已自然而然地微微倾身,靠近了话筒。
“感谢李教授的提问。您指出的这一点非常关键,这确实是复杂系统建模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徐卓远的声音沉稳冷静,语速平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核心算法在设计之初,就将鲁棒性极限作为首要考量之一。我们引入了一种动态自适应权重调节机制,结合了蒙特卡洛模拟与贝叶斯优化思想,并非追求在极端情况下强行收敛,而是通过算法自我感知,动态调整学习率与特征权重,实现‘柔性边界’控制……”
他没有使用繁复艰深的数学公式去堆砌权威,而是用一种近乎优雅的逻辑推演,层层剥茧,不仅清晰有力地回答了问题,更顺势将他们模型底层设计的精妙、前瞻性与哲学思考展露无遗。他的补充,仿佛为封瑶构建的宏伟蓝图,焊上了最坚固的钢结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