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京城学术沙龙
京城学术沙龙的日子如期而至。
封瑶独自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旅程。这是她第一次以项目核心成员的身份参与如此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心中难免有些许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徐卓远因为一项无法推脱的课程考核,将晚一天抵达。临行前,他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眼神里是毫无保留的信任:“按我们准备的来,你没问题。京城见。”
没有过多的叮咛,却让封瑶的心异常安定。
沙龙设在京城一所顶尖学府的百年礼堂内,古木森森,学术气息浓厚。台下坐着的不乏学界泰斗、业界领袖以及目光锐利的投资人。当封瑶作为“星桥”项目的代表之一,身着简洁大方的职业装,步履从容地走上演讲台时,她能感受到汇聚而来的目光中带着审视与好奇。
灯光聚焦在她身上,她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看到了刚刚赶到、在后排悄然落座的徐卓远。他冲她微微颔首,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鼓励笑意。就是这一眼,让封瑶心中最后一丝波澜彻底平复。
她开始了演示。声音清晰而稳定,逻辑缜密,从项目背景、核心的“双向渐进式学习框架”数学模型,到引入沈雨凝优化后的数据处理流程所带来的性能提升,层层递进。她不仅阐述理论,更注重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和模拟数据对比,将“星桥”项目的创新性与实用性清晰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到了提问环节,果然如预想般尖锐。一位以严谨乃至苛刻着称的认知科学老教授提出了关于“意识信号噪声本质”的哲学性质疑;一位来自顶级科技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则对“实时性与精度平衡”的工程实现细节穷追不舍。
封瑶站在台上,白炽灯光在她眼中折射出冷静的光芒。她没有丝毫慌乱,甚至嘴角还带着一丝从容的浅笑。她首先肯定了老教授问题的深刻性,随即从数学模型的底层假设出发,引经据典,既承认了当前技术的局限性,又清晰地勾勒出“星桥”框架在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言辞不卑不亢,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对于工程实现的追问,她更是将沈雨凝加入后,团队对异步流水线和动态优先级调度器的优化细节娓娓道来,数据翔实,逻辑闭环,让提问者最终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徐卓远在台下静静地看着,心中感慨万千。前世的封瑶,纵然拥有天赋,却极易在压力下自我怀疑,往往在类似的场合无法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而此刻台上的她,自信、从容、光芒四射,真正地将自己的智慧与思考,变成了可以与人有力交锋、赢得尊重的武器。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成长,更是心性的蜕变。
沙龙茶歇期间,封瑶身边围拢了不少感兴趣的学者和同行。她应对得体,交流自如。就在这时,一个温和而富有磁性的声音插了进来:
“封瑶同学,你的报告非常精彩。尤其是关于‘系统弹性与自适应’那部分的设计理念,让我很受启发。”
封瑶转头,看见一位身着深色西装,气质儒雅沉稳的年轻男子。他大约二十五六岁的年纪,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眼神睿智而温和,嘴角带着令人舒适的微笑。
“谢谢,您是……”封瑶礼貌回应。
“我叫陆晨星,‘寰宇科技’研究院的研究员。”男子递上名片,语气真诚,“我们研究院目前也在关注神经接口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前沿领域。不知道会后是否有时间,想更深入地请教一下关于你们那个核心数学框架的问题?”
陆晨星?封瑶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随即想起似乎在某个顶级期刊上看到过他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关于类脑计算的论文。这是一个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
“陆研究员过奖了,”封瑶保持着得体的距离感,“请教不敢当,很乐意交流。”
两人的交谈自然而深入,从数学模型聊到未来应用,陆晨星学识渊博,见解独到,且非常善于倾听,让封瑶感觉交流起来很舒服。徐卓远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目光微凝。陆晨星的出现和他对封瑶显而易见的欣赏,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他原本只为封瑶的绽放而欣喜的心湖,泛起了细微的、连他自己都未曾立刻察觉的涟漪。
他走上前去,自然地站到封瑶身边,手臂轻轻虚揽了一下她的肩,是一个带着明确守护意味的姿态。“瑶瑶,这位是?”他的声音温和,目光却平静地看向陆晨星。
封瑶立刻为双方介绍:“卓远,你来了。这位是寰宇科技的陆晨星研究员。陆研究员,这位是徐卓远,我们‘星桥’项目的联合发起人。”
两个男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一瞬间的审视与评估,快得几乎让人无法捕捉。
“徐同学,久仰。”陆晨星率先伸出手,笑容依旧温和,“你们的项目令人印象深刻,后生可畏。”
“陆研究员谬赞。”徐卓远与他握手,语气不卑不亢,“我们还在摸索阶段,需要向前辈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