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青藏脉衡·全球脉和
当青藏高原的晨雾掠过纳木错湖的湖面时,林羽正站在一片被湖水淹没的草场边缘,指尖触碰着冰凉的湖水。曾经能让藏羚羊驻足啃食的草场,此刻只剩下半露的草茎在水中摇曳——便携式水晶球碎片的屏幕上,灵气纯度数值停在38%,能量波动像被打乱的经幡,忽强忽弱,难以形成稳定的循环。
“这是青藏高原的‘纳木错流域’,曾经是高原湖泊群灵脉最稳定的区域之一,”当地灵脉保护组织的负责人才让穿着厚重的藏袍,指着远处的湖岸线,“全球变暖让周边冰川加速融化,纳木错的水位近十年上升了2米,淹没了150平方公里的草场;而东边的鄂陵湖,却因为降水减少和蒸发加剧,水位下降了1.5米,湖边的沼泽地变成了盐碱滩,灵脉黑颈鹤的繁殖地少了一半,连藏羚羊的迁徙路线都被迫改道。”
苏瑶蹲下身,将水质检测仪插入纳木错的湖水中,屏幕上显示湖水盐度1.8‰(因冰川融水注入,盐度比十年前下降0.5‰,影响了湖中特有鱼类的生存);她又查看了鄂陵湖的监测数据,湖水透明度从8米降到4米,底栖生物数量减少了60%。“有的湖泊‘水太多’,有的‘水太少’,这种极端波动像‘双刃剑’,一边破坏草场,一边毁掉沼泽,”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我们得先建‘灵脉调水廊道’平衡流域水量,修复被淹没和干涸的栖息地,再补种高原特有的灵脉植物,才能让青藏脉衡。”
乐乐抱着从北极圈带回来的阿尔卑斯山小石子(莉娜送的),看着天空中飞过的几只黑颈鹤,小声说:“它们以前一定有很多地方可以筑巢吧?现在要么被水淹,要么变干,只能到处飞。我们快点帮它们把家修好好,让藏羚羊也能走回原来的路。”
阿哲已经背着无人机飞到了纳木错与鄂陵湖之间的高地,他操控着无人机升空,镜头扫过整个流域的全貌:“从航拍看,纳木错周边有3片大型淹没草场,鄂陵湖东边有2片干涸沼泽;两湖之间有一条废弃的古河道,稍加修整就能成为调水廊道;流域内还有4处藏羚羊传统迁徙通道被阻断,需要清理碎石和积水。我先绘制‘水位异常区分布图’和‘迁徙通道图’,标注出调水廊道和栖息地修复的重点区域。”
当天下午,林羽和才让一起拜访了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和草原管理部门。面对“湖泊群灵脉失衡”的现状,草原管理部门负责人无奈地说:“我们每年都会组织牧民转移,避开被淹没的草场,但水位还在涨;鄂陵湖那边,我们尝试过人工补水,可水源有限,根本不够。”
“调水不是‘拆东墙补西墙’,而是利用自然河道实现水量平衡,”林羽拿出提前准备的方案,“我们提出‘灵脉调水+栖息地修复’的思路:疏通纳木错与鄂陵湖之间的古河道,在雨季将纳木错的多余水量引入鄂陵湖,旱季则通过闸门控制流量;在淹没草场区域,修建‘生态堤坝’圈出部分干燥区域,补种灵脉牧草(如垂穗披碱草、羊草);在干涸沼泽地,挖掘人工水塘,种植灵脉水生植物(如眼子菜、水毛茛),恢复黑颈鹤的繁殖地。”
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表示,会协调水利专家参与调水廊道的设计,确保工程不破坏高原生态;草原管理部门则承诺,组织牧民参与栖息地修复,同时加强藏羚羊迁徙通道的巡逻,防止偷猎者和非法采矿者进入。最终,各方达成共识,一个月内启动“青藏脉衡行动”。
接下来的四十五天,青藏高原的纳木错流域变得忙碌起来。林羽和阿哲负责疏通古河道——他们和工程队一起,清理河道内的碎石和泥沙,在关键位置修建3座生态闸门(闸门设计成网状,不阻碍鱼类洄游),确保水量能按需调配;苏瑶则带着志愿者和牧民,在纳木错的淹没草场修建生态堤坝,堤坝采用当地的夯土技术,外层种植灵脉灌木(如沙棘、金露梅),防止堤坝被湖水冲垮;在鄂陵湖的干涸沼泽地,挖掘了10个人工水塘,投放了从其他健康湖泊运来的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种子。
乐乐的任务是“高原小园丁”,她和当地的藏族孩子们一起,在生态堤坝内侧补种灵脉牧草。孩子们教乐乐如何分辨垂穗披碱草幼苗:“叶子细长、颜色浓绿,茎秆上有细小绒毛的就是,它耐寒耐旱,是藏羚羊最爱吃的草。”
乐乐学得很认真,每种下一棵幼苗,都会在旁边插一个用青稞秸秆做的小标记,上面用藏汉双语写着“守护高原,守护家园”,笑着说:“让藏羚羊看到标记,就知道这里有新鲜的草可以吃,不用再走那么远的路。”
三十天后,灵脉调水廊道首次投入使用。雨季来临,纳木错的水位上涨,打开闸门后,多余的湖水顺着古河道缓缓流向鄂陵湖——监测数据显示,纳木错的水位涨幅比往年减少了0.3米,鄂陵湖的水位则上升了0.2米,两湖的水位差明显缩小;生态堤坝内的草场,补种的灵脉牧草成活率达到了75%,已经能看到几只藏原羚在里面啃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八音盒里的世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八音盒里的世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