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那道看似平淡无奇,却暗藏机锋的奏疏,如同在洛阳这潭深不见底的政治湖水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虽小,却已悄然改变了湖面下的流向。温室殿内,刘宏刚刚批复了授予贾诩临时权限的诏令,心中的疑虑与期待交织成一张密网。他深知,启用贾诩这步棋,风险与机遇并存。就在他试图将思绪从“贾诩族侄与将作监火灾”那令人不安的关联中抽离时,另一份奏疏,被宦官小心翼翼地放到了他的案头。与贾诩那份朴实无华不同,这份奏疏的封皮干净利落,字迹却隐隐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锋芒。署名是:议郎,曹操。
刘宏的目光在这个名字上停留了片刻。不同于贾诩的“意外之喜”,对于曹操的出现,他有一种“该来的终于来了”的宿命感。在他灵魂深处的记忆图书馆里,关于这个男人的卷帙浩如烟海,其复杂程度远超贾诩。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因他今日的决定而彻底改变。他缓缓展开奏疏,一股夹杂着年轻人锐气与深沉思考的气息,扑面而来。
奏疏的开篇,并非寻常的颂圣,而是以一段凌厉的笔触,直指北疆危局:
“臣曹操顿首谨言:今北疆告急,胡骑肆虐,云中、雁门之地,烽燧连日不息,百姓流离,肝脑涂地。此非独边将之过,亦庙堂筹谋之失也!鲜卑檀石槐,枭雄也,整合诸部,其志非小。我朝若仍以昔日待散胡之策应对,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看到这里,刘宏眉梢一挑。好个曹操,开口便直斥“庙堂筹谋之失”,胆气十足。他继续往下看:
“或言,当遣使抚慰,赐以金帛,求一时之安。此谬矣!昔汉武之击匈奴,非好大喜功,乃深知豺狼之性,得寸进尺,和亲纳贡,徒损国威,肥敌寇而已!今檀石槐之患,更甚昔日匈奴初起之时,若再行姑息,恐并、幽非国家之有也!”
言辞激烈,掷地有声,几乎将朝中主和派的遮羞布扯得粉碎。刘宏仿佛能看到一个身材不高,却目光如电的青年官员,正激动地在他面前挥斥方遒。
“然,欲破强胡,非仅凭血勇。臣观近日陛下整饬武备,设讲武堂,此乃英明远见,立万世之基也。然,堂中所授为何?所习为何?若仍循旧法,习射御格斗之术,不过添一猛士,于大局何益?”
笔锋一转,竟对刘宏刚刚寄予厚望的讲武堂提出了质疑。刘宏非但不怒,反而兴趣更浓。
“臣以为,为将者,当知天时、察地理、通人和、明敌情!何为天时?非独阴阳星象,更乃天下大势,国力消长之机也!何为地理?非独山川险隘,更乃漕运粮道,胡虏牧场水草之分布也!何为人和?非独军中号令,更乃朝堂共识,边民向背,乃至胡部内部之裂隙也!何为敌情?非独兵力多寡,更乃其酋长性情,部落恩怨,习俗信仰之细微处也!”
这一段论述,与贾诩的“伐谋”之策隐隐呼应,但格局更为宏大,更像是一套完整的军事哲学。刘宏心中暗赞,曹操此人,果然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奏疏的最后,是铿锵有力的请命:
“臣曹操,虽才疏学浅,然每读史书,见卫霍之功,未尝不拊掌慨叹,恨不能生于其时,持戟跨马,为大汉开疆拓土!今陛下锐意进取,正是男儿用命之秋。臣不敢求为将帅,唯愿能入讲武堂,习新学,明韬略,他日若能为一队率,一军侯,为陛下驱驰于北疆,斩将搴旗,则平生之愿足矣!伏乞陛下恩准!”
放下奏疏,刘宏久久不语。殿内香炉青烟袅袅,他的思绪却已飘远。历史上的曹操,正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军事行动中开始崭露头角。如今,黄巾未起,自己却为他打开了另一条路——一条更早接受系统军事教育,更早融入帝国新军事体系的路。这会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曹操?一个更加忠诚、纯粹的“帝国之鹰”?还是…一个更早拥有雄厚资本和正统地位的潜在挑战者?
风险与机遇,再次像天平的两端,在刘宏心中摇摆。但他很快做出了决断。畏首畏尾,如何成就大事?既然要逆天改命,就要有驾驭群雄的魄力!将曹操这样的绝世之才,置于自己的体系之内进行塑造和观察,远比让他游离在外,自行其是,要稳妥得多。
“传议郎曹操,温室殿见驾。” 刘宏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命令传出,宫人内侍皆感诧异。一日之内,陛下连续召见两位低级郎官,先是贾诩,后是曹操,这二人有何特异之处?莫非陛下用人,已有新的取向?
不到两刻钟,曹操便在引导下步入温室殿。他年约二十,身材确如史载,不算高大,但步履沉稳,肩背挺直。他面容英挺,双眉斜飞,眼神锐利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嘴唇紧抿,显得果决而富有主见。与贾诩的内敛不同,曹操身上有一种即便刻意收敛,也无法完全掩盖的锋芒与活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