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的江南,寒风裹着细雨,却挡不住青娘染坊后院的暖意。沈行舟正将一块染好渐变纹的缂丝布铺在案上,布面从水绿过渡到月白,边缘还绣着一圈淡金缠枝纹——这是他试着将染布与刺绣结合的成果,却总觉得纹样与色彩的衔接不够自然。青娘则坐在一旁,手里拿着一个瓷染的梅花瓷瓶,瓶身上的梅花用苏木染成,花瓣边缘却少了几分灵动,她正琢磨着能不能用皮影染的细笔勾线技法,为梅花添上几笔纹路。
“单独看,染布、刺绣、瓷染、皮影染都各有特色,可要是想把它们结合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青娘放下瓷瓶,指尖划过缂丝布上的刺绣纹样,“就像这布上的缠枝纹,绣得再精致,也像是贴在布上的,和渐变染的颜色隔着一层。”
温景然这时从外面进来,身上带着雨气,手里却提着一个木盒,里面装着几样东西——一块绣着山水的蜀锦、一个画着花鸟的瓷盘、一张皮影戏的人物剪影。“我去苏州拜访了一位老艺人,他说‘工艺无界’,好的手艺从来不是孤立的,得找到它们的‘共通点’才能融合。”他将木盒里的东西一一摆开,“你看这蜀锦的织纹、瓷盘的釉色、皮影的线条,其实都离不开‘色彩’与‘线条’,咱们的染艺也一样,或许可以从这两点入手。”
青娘眼睛一亮,拿起蜀锦和染布对比:“蜀锦的织纹是用丝线的粗细变化来表现层次,咱们的渐变染是用颜色的深浅来表现层次,若是把织纹的线条用染布的颜色来呈现,会不会更自然?”
沈行舟立刻取来一块新的缂丝布,青娘按之前的方法染出渐变水绿,然后用皮影染的细笔,蘸着稍深的艾草汁,在布面上勾勒出蜀锦织纹的线条。这次,线条没有像刺绣那样突兀,反而像是从渐变色彩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水绿的布面仿佛成了流动的江水,织纹则成了江面上的波纹,生动又和谐。
“成了!”沈行舟忍不住赞叹,“这就是工艺融合的妙处——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让一种工艺的优势,弥补另一种工艺的不足。”
温景然看着这块布,又看向桌上的瓷瓶:“瓷染也可以试试!瓷瓶上的梅花只用了单一染色,显得单调,若是用皮影染的勾线技法,用淡墨汁调一点黄柏汁,在花瓣边缘勾出细纹路,再用染布剩下的渐变染料,在瓷瓶底部染一层淡绿渐变,像梅花生长在枝头的样子,肯定会更灵动。”
青娘立刻取来一个素白瓷瓶,按温景然说的,先在瓶底用艾草汁和清水调出的渐变绿染了一层底色,待干透后,用细毛笔蘸着淡墨黄柏汁,为之前染好的梅花勾勒花瓣纹路。笔尖在瓷面上轻轻游走,原本呆板的梅花渐渐有了立体感,花瓣的褶皱、花萼的细小绒毛都清晰可见,再配上瓶底的淡绿渐变,仿佛一枝盛开的梅花从瓷瓶里“长”了出来,鲜活得能引来蜂蝶。
“这才是真正的融合!”青娘举起瓷瓶,对着窗外的天光细看,瓷面的釉色与染色浑然一体,勾线的纹路又为其增添了细节,比单一的瓷染精致了不止十倍,“咱们还可以试试将瓷染的技法用在染布上——比如在布上染出瓷釉般的光泽,让染布既有草木染的温润,又有瓷器的亮泽。”
沈行舟立刻取来一块细棉布,温景然则从药铺借来少量瓷釉粉末,按之前瓷染的方法,将瓷釉粉末混合米浆涂在布面上,烘干后再用苏木染料染出红色。这次染出的布,不仅颜色鲜亮,还泛着一层淡淡的釉光,像一块柔软的“布瓷”,摸起来既有棉布的柔软,又有瓷器的光滑。
三人越试越有兴致,从染布与刺绣的融合,到瓷染与皮影染的结合,再到瓷釉与染布的创新,每一次尝试都带来新的惊喜。可就在他们准备将这些融合工艺推向市场时,却遇到了新的难题——江南的布商和瓷商虽然认可这些新工艺,却担心生产效率太低,无法批量生产。
“染一块融合工艺的布,比普通染布多三道工序,时间成本增加了一倍。”杭州的布商张掌柜拿着一块“布瓷”布,面露难色,“咱们做买卖的讲究薄利多销,若是成本太高,定价就贵,百姓不一定能接受。”
景德镇的瓷商李掌柜也附和道:“瓷染本就比普通瓷器费时,再加上勾线和渐变,一个工匠一天也做不出两个瓷瓶,咱们就算想批量供货,也没那么多人手。”
青娘没有急着反驳,而是请他们留下来,观看染坊的伙计们操作融合工艺。她早已和沈行舟、温景然一起,根据之前的尝试,整理出了一套简化流程——比如将皮影染的勾线模板化,制作出可重复使用的竹篾勾线模子;将瓷釉与染布的米浆配比标准化,减少调试时间;还将染布、勾线、刺绣的工序分工,让不同的伙计负责不同的步骤,提高效率。
“张掌柜您看,用这个竹篾模子勾线,一个伙计一天能处理二十块布,比之前用细笔手绘快了十倍。”青娘让伙计演示模板勾线,只见伙计将模子盖在染好的布上,用海绵蘸着染料轻轻一按,就能印出整齐的纹路,“而且咱们还和江南的绣坊合作,将染好的布直接送到绣坊,省去中间运输时间,整体效率能提高三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