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风刚带起几分凉意,青石村就被一场缠人的秋汛困住了。连续半个月的阴雨,像扯不断的银丝,把天空织得灰蒙蒙的。村西头的稻田本是一片金黄,此刻却成了浑浊的泥潭——积水漫过田埂,刚抽穗的稻子被泡得东倒西歪,有的已经发黑腐烂,漂浮在水面上,远远望去,像一片破败的绿毡。
青娘撑着油纸伞,站在田埂上,鞋尖早已被泥水浸湿。她望着眼前的景象,眉头拧成了疙瘩,心里沉甸甸的。村里三十多户人家,有二十多户靠这片稻田过活,稻子就是他们全年的口粮和指望。如今秋汛淹了田,今年的收成怕是要折损大半,寒冬腊月里,不知有多少人家要发愁。
“青娘掌柜,您快看看!我家那三亩稻子,全泡烂了!”一阵急促的呼喊从身后传来,青娘回头,只见村民李大叔深一脚浅一脚地跑过来,裤腿卷到膝盖,沾满了黄泥巴,脸上满是焦灼。他指着自家的稻田,声音都带着颤:“这稻子再过半个月就能收割了,现在全毁了!我家老婆子还病着,孩子要读书,没了收成,冬天可怎么过啊!”
周围的村民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诉着苦。张阿婆拄着拐杖,站在田埂边,浑浊的眼睛望着自家被淹的两亩田,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我家那口子走得早,就靠这两亩稻子换钱供孙子上学。现在稻子淹了,孙子的学费都没着落了,这可怎么办啊……”
年轻的媳妇春桃抱着孩子,声音哽咽:“我家男人去县城做工还没回来,家里就指望这点稻子。要是收不上来,孩子的棉衣都买不起了。”
看着大家愁苦的模样,青娘心里像被针扎一样难受。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沉重,提高声音说:“乡亲们,大家先别慌!稻子虽然被淹了,但咱们还有补救的办法。现在当务之急是把田里的水排出去,看看能不能保住一部分稻子。另外,染坊最近要扩大生产,需要招一批工人,不管是采摘草木、熬煮染料,还是染布晾晒,都要人干。要是大家愿意来,每天六十文工钱,管午饭,这样也能补贴家用,撑过这段日子。”
话音刚落,人群里瞬间安静下来,随即爆发出一阵惊喜的议论声。李大叔不敢相信地问:“青娘掌柜,您说的是真的?六十文一天,还管饭?”
“当然是真的!”青娘点点头,语气坚定,“染坊最近接到了府城和邻县的不少订单,正缺人手。只要大家肯出力,踏实干活,工钱一分都不会少,当天结算。”
“我去!我明天就来!”李大叔第一个报名,脸上的愁容消散了大半。
“我也去!我在家也没事,能挣点是点!”春桃连忙说道。
“算我一个!”“我也去!”村民们纷纷报名,原本压抑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重新有了光彩。青娘看着这一幕,心里稍稍松了口气——虽然染坊要多支出一笔工钱,但能帮大家渡过难关,比什么都重要。
当天下午,青娘就带着村民们开始排水救稻。她让陈砚去县城的铁匠铺买了二十把铁锹、十把锄头,又找来了村里懂水利的周老伯,让他指导大家挖排水沟。周老伯是村里的老把式,种了一辈子田,对排水很有经验。他带着大家在稻田周围挖了一条两尺深的排水沟,又在田里挖了几条小水沟,让积水顺着小沟流进主沟,再排出田外。
村民们干劲十足,有的挥舞着铁锹挖沟,有的用木桶往外舀水,有的则小心翼翼地把倒下的稻子扶起来,尽量减少损失。青娘也没闲着,她和大家一起挖沟,手上很快磨出了水泡,却依旧不肯停下。陈砚看着她通红的手掌,心疼地说:“青娘,你歇会儿吧,这里有我们呢。你要是累倒了,染坊和村里的事可怎么办?”
青娘笑着摇摇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没事,大家都在忙,我怎么能歇着。多挖一尺沟,田里的水就能多排出去一些,说不定还能保住更多稻子。”
就这样,大家连续忙了三天三夜,田里的积水终于排得差不多了。虽然大部分稻子已经腐烂,但还有三成左右的稻子存活了下来。周老伯看着这些幸存的稻子,欣慰地说:“幸好排水及时,这些稻子还能收,虽然产量会低一些,但总比颗粒无收好。”
村民们看着田里的稻子,心里有了底,干活也更有劲头了。第二天一早,三十多个村民就准时来到了染坊,青娘根据大家的特长分配了工作:力气大的男村民跟着王大去山上采摘野艾、蓝草和茜草;细心的女村民则跟着染坊的老染工学习熬煮染料和染布;会算数的赵大叔则帮忙记账、清点原料和成品布。
为了让大家能安心干活,青娘特意交代伙房,每天的午饭要丰盛一些,早上熬小米粥、蒸馒头,中午有炒青菜、炖豆腐,隔三差五还会买些猪肉,让大家能吃饱吃好。村民们都很感激,干活也格外认真。李大叔以前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懒汉”,现在每天天不亮就去山上采摘草木,回来后还主动帮着搬运原料,一点都不偷懒。春桃学东西很快,没几天就掌握了熬煮染料的技巧,煮出来的染料颜色均匀,质量一点都不比老染工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