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裹着雪籽,打在染坊的窗棂上沙沙作响。青娘坐在灯下,手里捧着阿爹留下的染布手记,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她正在整理这一年来的染布心得,从野艾染青碧色的温度把控,到黄芩与蔷薇果混染粉蓝色的比例调配,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格外仔细。
“丫头,快别写了,喝碗姜汤暖暖身子。”老周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走进来,看着青娘冻得发红的指尖,忍不住念叨,“这大冷天的,别为了整理手记冻坏了手,你的手可是要染布的。”
青娘接过姜汤,暖意顺着喉咙滑进心里,她笑着说:“周叔,我想趁着年前把这些心得整理好,等明年开了春,就能教给新加入‘染料联盟’的农户和染匠们了。你看,咱们今年又多了二十多个联盟成员,他们都等着学手艺呢,我得早点把资料准备好。”
正说着,沈砚秋推开房门走了进来,身上带着一身寒气,手里却抱着一个鼓鼓囊囊的棉包:“青娘,我去县城的农具铺订了一批育苗用的竹筐和保温毡,还买了些新的黄芩种子,咱们明天就去青石村的育苗棚,把明年的种子先培育起来,这样开春就能直接移栽了。”
青娘眼前一亮:“太好了!我正担心明年开春种子发芽慢,影响种植进度呢。有了保温毡和新种子,咱们的染料草木肯定能长得更好。”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青娘和沈砚秋就带着竹筐、保温毡和新种子,冒着寒风去了青石村的育苗棚。育苗棚是之前为了应对干旱搭建的,里面烧着炭火,温暖如春。村民们听说他们要来育苗,也都早早地来了,帮忙清扫棚内的杂物,准备育苗用的土壤。
“大家把土壤翻松,再混入一些草木灰,这样土壤更肥沃,种子更容易发芽。”青娘一边示范,一边给大家讲解,“黄芩种子要埋在土壤下两指深的地方,埋得太深或太浅都不行,埋好后再盖上一层薄土,浇适量的水,最后铺上保温毡,保持棚内温度在十五度左右。”
村民们都认真地听着,按照青娘说的方法,小心翼翼地播种、盖土、浇水。沈砚秋则在一旁帮忙调节炭火的温度,确保棚内温度适宜,还时不时给大家递上热水,让大家暖和暖和。
育苗棚外寒风呼啸,棚内却一片热火朝天。大家一边育苗,一边聊着天,憧憬着明年的好收成。李大婶笑着说:“有青娘丫头和沈公子这么用心,明年咱们的染料草木肯定能大丰收,到时候咱们又能多挣些钱,给孩子们添新衣服,给老人们买些补品。”
青娘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些染料草木不仅是染坊的原料,更是村民们的希望,是大家过上好日子的依靠。她一定要把育苗工作做好,让大家的希望不落空。
忙了一整天,终于把所有的黄芩种子都播好了。青娘仔细检查了每一个育苗筐,确保种子埋得深浅适宜,土壤湿度适中,保温毡也铺得整齐。“大家放心,只要咱们好好照看,过半个月左右,种子就能发芽了。”青娘对大家说,“以后每天都安排两个人来照看育苗棚,调节炭火温度,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有什么问题及时告诉我。”
村民们都纷纷点头,主动报名要照看育苗棚。青娘看着大家积极的样子,心里很是欣慰——“染料联盟”不仅让大家有了生计,还让大家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从青石村回来后,离过年越来越近了。染坊里也渐渐忙了起来,大家都在忙着赶制年前的最后一批订单,还在为过年做准备——打扫染坊的卫生,贴春联,挂灯笼,整个染坊都充满了过年的喜庆氛围。
除夕这天,染坊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老周、杏花、春桃,还有从青石村赶来的王阿婆和几个村民,都聚在一起过年。青娘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有腊肉炖白菜、红烧鱼、炒青菜,还有她特意用蔷薇果染的粉色糯米做的年糕,颜色好看,味道也香甜。
大家围坐在桌前,一边吃着饭菜,一边聊着天。王阿婆拉着青娘的手,笑着说:“青娘丫头,你和沈公子的婚期定在开春,真是太好了。开春万物复苏,是个好兆头,到时候阿婆给你做件新棉袄,再给你绣个鸳鸯枕,保佑你们俩新婚快乐,白头偕老。”
青娘的脸颊微微泛红,她看了一眼坐在身边的沈砚秋,眼里满是幸福。沈砚秋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阿婆,谢谢您。我和青娘一定会好好过日子,以后也会好好孝敬您,孝敬村里的老人们。”
老周喝了一口酒,感慨地说:“想当年,丫头刚到县城的时候,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如今不仅把染坊办得红红火火,还带着这么多乡亲们一起挣钱,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真是不容易啊。以后有沈公子照顾你,我也就放心了。”
青娘心里满是感动,她举起酒杯,对大家说:“我能有今天,全靠大家的支持和帮助。谢谢周叔一直以来的照顾,谢谢杏花、春桃的帮忙,谢谢乡亲们的信任,也谢谢沈公子的陪伴。新的一年,我希望咱们的染坊能越来越好,‘染料联盟’能越来越壮大,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