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那番关于海疆的话,如同在吴铭心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荡起层层思绪。接连几日,他除了在都察院处理日常公务,大部分时间都埋首于书海舆图之中。他凭借现代地理与历史知识,结合所能找到的有限当代记载,开始系统地梳理沿海倭患、海上贸易现状,以及元朝遗留下来的航海遗产。
这日午后,他正在值房内对着自己绘制的一张简陋的东南沿海形势图凝神思索,太监前来传旨,召他即刻入宫见驾。
御书房内,只有朱元璋一人。他示意吴铭不必多礼,直接指向摊在龙案上的一幅更为精细的沿海舆图:“吴铭,你上次说的海疆之患,咱仔细想了想。过来看看。”
吴铭趋步上前,只见舆图上,从辽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蜿蜒曲折,上面零星标注着卫所、巡检司,以及一些被朱笔圈出的、注明“倭寇频扰”或“海匪出没”的地点。
“倭寇如癣疥之疾,虽不致命,却烦扰不堪。前张士诚、方国珍的余孽,亦有盘踞海岛者。更别说,前宋、前元时,海上贸易颇盛,番商云集。”朱元璋的手指在几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如泉州、广州、明州(宁波)等处点了点,“咱立国之初,为防沿海奸民与倭寇、残元勾结,施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此乃权宜之计,然非长久之策。”
他抬头,目光锐利地看向吴铭:“咱听说你这几日都在查阅海疆资料,可有心得?”
吴铭知道,这是决定性的时刻。他深吸一口气,将自己这些天的思考条理清晰地陈述出来:
“陛下圣明。海禁之策,于国初稳固确有必要。然如陛下所言,非长久之计。臣以为,海疆之利,其要有三。”
“其一,固防之利。倭寇海匪,来去如风,仅靠岸上卫所被动防御,事倍功半。须建立一支精悍水师,既能近海追剿,亦可巡弋远洋,扬威靖海,将贼寇阻于国门之外。水师强,则海疆安。”
“其二,经济之利。海外诸国,物产各异。我朝瓷器、丝绸、茶叶,乃彼辈渴求之物;而海外之香料、珠宝、乃至高产作物(如番薯、玉米,吴铭适时插入概念),亦可补我之不足。若能设立市舶司,规范管理海上贸易,抽解课税,其利足以充实国库,强兵富民。且商路通畅,沿海百姓便多一生计,可有效减少迫于生计而通倭为匪者。”
“其三,眼界之利。闭关锁国,则如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广阔。 通过海路,可探知海外诸国情形,了解其技艺、物产乃至疆域,知己知彼,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前元汪大渊着《岛夷志略》,便记载甚广,此乃前人之鉴。”
吴铭没有直接提“开海”,而是从国防、经济、战略三个层面阐述了经略海洋的必要性,并将“开海禁”隐含在“设立市舶司”、“规范贸易”的提议之中,避免过于刺激保守派。
朱元璋听得极为专注,手指无意识地在舆图上滑动。吴铭提到的“高产作物”、“充实国库”、“知己知彼”,显然都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尤其是“井底之蛙”的比喻,让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点醒的深思。
良久,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你说得在理。被动挨打,不是咱的性子。有钱不赚,更是傻子。至于做井底之蛙……”他哼了一声,“咱大明,要做就做翱翔九天的雄鹰!”
他猛地站起身,下定决心的样子:“海禁国策,牵一发而动全身,眼下尚不宜全盘更改。但,有些事,可以先做起来。”
他的目光落在吴铭身上,如同实质:“吴铭,咱给你个新差事。都察院的职司你暂且兼着,咱再加你一个‘提点沿海市舶、整饬海防事务’的衔,秩从五品,准你专折奏事!”
吴铭心中一震,立刻躬身:“臣,领旨谢恩!敢问陛下,具体职司……”
“你先给咱拿出个详细的章程来!”朱元璋大手一挥,“水师如何筹建?舰船如何打造?市舶司该如何设,税该如何收?沿海卫所该如何整顿?还有你提到的那什么……番薯、玉米,何处可寻?把这些都给咱想清楚,写明白!不要怕错,但要言之有物,切实可行!”
“记住,”朱元璋盯着吴铭,语气加重,“此事干系重大,阻力不小。你给咱悄悄地做,奏章直接呈给咱,不必经过中书省。需要什么资料,可以去找兵部、户部调阅,但嘴巴给咱严实点!”
这便是要让他充当秘密项目经理,进行前期调研和方案策划了。吴铭感到肩上责任重大,同时也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挑战欲。这不再是查案弹劾,而是参与塑造一个国家未来战略方向的大事!
“臣,必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厘清海疆之策!”吴铭郑重承诺。
领了“提点沿海市舶、整饬海防事务”的密旨,吴铭深知此事非同小可。这并非简单的职务变动,而是皇帝对海洋战略的一次隐秘探路,成功与否,关系到大明未来的国运走向。他如同一个接受了最高保密级别项目的项目经理,立刻进入了高效运转状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