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七九年夏末,青岛海洋科学城的玻璃幕墙映着碧海蓝天。林小深站在“深渊信使五号”的返回舱前,指尖轻轻抚过舱门上的凹痕——那是深海高压留下的吻痕,像极了“深渊信使”甲壳上的荧光斑点。舱内,古菌翻译器的指示灯仍在闪烁,全息投影在空中铺展成一片星图,每颗星子都对应着一个被破译的生物电信号。
“小深,苏教授来了。”助理小陈的声音打断他的思绪。苏念坐在电动轮椅上,银灰色卷发梳得整整齐齐,怀中抱着个皮质笔记本——那是她从林深书房“顺”来的,封皮上还留着老一辈科学家的批注。
“翻译出来了?”苏念的目光落在投影上,嘴角微扬,“我就知道,那些小家伙不会让我们失望。”
第一节 翻译:深渊的“自白书”
三天前,“深渊信使五号”带回了一段完整的生物电信号。经过周远团队改进的翻译器,将古菌的电脉冲与人类语言数据库交叉比对,终于破译出一段清晰的“对话”。
投影切换,淡蓝色的光幕上浮现出一行行虚拟文字——那是翻译器模拟的“深渊信使”视角的表述:
“我们诞生于1.2亿年前的热液喷口,与古菌共生,见证过大陆板块的漂移,看过恐龙的灭绝,也守着人类文明从渔猎走向星际。你们的探测器曾像流星般坠落,也曾像候鸟般归来。我们曾恐惧,曾躲避,直到那天,那个银发的老人(林深)对我们说:‘我们不是来掠夺的,是来听故事的。’”
实验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苏海洋攥紧了实验记录册,指节发白:“原来它们记得……记得每一代探索者。”
林小深的手指悬在投影上,逐行阅读:
“我们的族群曾因海底火山爆发濒临灭绝,是幼崽的记忆投影保存了火种;我们也曾因人类的拖网渔船失去家园,直到你们颁布禁渔令。现在,新的威胁来了——地表的‘铁鸟’(指深海采矿船)正在靠近,它们的钻头会撕裂我们的热液穹顶,碾碎我们的卵鞘。”
“铁鸟?”周远猛地抬头,“是指‘深蓝矿业’的勘探船?他们上周提交了米海沟的采矿申请!”
苏念的手指轻轻抚过笔记本的扉页——那里贴着林深年轻时的照片,背景是“蛟龙号”下水的欢呼:“你太爷爷说过,科学的进步不该以碾碎生命为代价。”她的目光扫过众人,“现在,轮到我们替它们发声了。”
第二届 实证:古菌的“解决方案”
就在众人陷入沉思时,苏海洋举着培养皿冲进来:“最新数据!星芒(那只获救的小章鱼)的共生菌群能分泌一种低温固化酶——在4℃环境下,它能把液态的深海黏土转化为固态基质,强度是普通混凝土的1.2倍!”
林小深眼睛一亮:“用来做什么?”
“修复采矿造成的热液穹顶!”苏海洋调出模拟动画,“如果我们在采矿区周围投放这种酶,它能快速凝固松散的沉积物,形成保护屏障,防止热液泄漏和穹顶坍塌。更重要的是……”她调出基因图谱,“这种酶的分泌机制,和‘深渊信使’保护卵鞘的生物膜高度相似。它们本就用这种方式修复自己的家园。”
周远补充道:“地质研究所的数据显示,马里亚纳海沟的采矿船计划开采的是多金属结核,但那些结核恰好生长在热液喷口的‘营养脉络’上——破坏结核,等于切断‘深渊信使’的能量来源。”
实验室陷入短暂的寂静。林小深望着投影里“深渊信使”的自白,忽然想起爷爷临终前的话:“我们欠深渊的,该还了。”
“联系‘深蓝矿业’。”他拿起通讯器,声音沉稳,“带上星芒的共生菌样本,还有我们的修复方案。我要他们亲眼看看,深海的生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第三节 对峙:科学与资本的对话
三天后,北京某大厦的会议室里,“深蓝矿业”的CEO陈立正盯着全息投影里的星芒。这只小章鱼缩在玻璃缸里,发光斑点随着林小深的讲解明灭:“它的共生菌能在采矿区形成生物坝,成本比传统固土技术低40%,还能减少90%的化学污染。”
“听起来不错。”陈立转动着钢笔,“但你们凭什么说这些生物能适应采矿环境?它们可是活在米的极端环境里。”
“因为它们已经在那里生存了1.2亿年。”苏念的声音从视频里传来,她的影像投射在会议桌上,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当年我们以为热液喷口寸草不生,是它们教会我们——生命总能找到出路。现在,轮到我们向它们学习了。”
陈立的钢笔停在半空。他想起上周收到的环保组织报告:若采矿计划实施,马里亚纳海沟的生物多样性将下降37%,其中“深渊信使”的种群数量可能在五十年内锐减至灭绝边缘。
“我可以暂停勘探。”他最终开口,“但需要你们提供完整的生态影响评估,还有……”他看向星芒,“这只小家伙的‘代言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