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室里的星图
2079年秋,滨海市实验中学初三(2)班。
数学老师放下粉笔,转身在黑板上画了幅简笔画:一座阶梯状的矿化层,顶端是团发光的“眼睛”。
“同学们,”她推了推眼镜,“今天我们不学函数,学点‘特别的’——这是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渊记忆’,九千年前的古人用它记录愿望,今天的我们用它连接世界。”
台下炸开了。
“老师,这和数学有什么关系?”戴眼镜的男生举手。
“当然有关系!”前排的小安立刻接话,“矿化阶梯的纹路是斐波那契数列!我算过,每层螺旋的弧度刚好符合黄金比例!”
全班哄笑。苏晚站在教室后排,望着这个扎着马尾、眼睛发亮的姑娘——她是小安的同桌,上周刚上传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奶奶的阿尔茨海默症能好起来。”
“苏阿姨!”小安扭头,“你不是说要来分享‘记忆与科学’吗?”
苏晚笑着走上讲台,手里捧着个陶土罐。罐子里装着细沙,每粒沙上都刻着极小的符号——是各国上传记忆时标注的文化图腾。“这些沙子,”她轻轻摇晃罐子,“是全人类的记忆碎片。当足够多的碎片汇聚,‘眼睛’会用神经肽修复受损的记忆,就像……”她看向小安的同桌,“就想修复奶奶的大脑神经。”
下课后,小安的同桌拽住苏晚的衣角:“阿姨,我奶奶上传了愿望,她真的能好吗?”
“会的。”苏晚摸摸她的头,“已经有三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使用‘眼睛’研究的神经肽后,记起了最亲的人。这是‘眼睛’给我们的礼物。”
第二届 实验室的新生
下午,林昭带着小安走进实验室。
“这是新一批矿化组织样本。”林昭打开恒温箱,“从热泉口新采集的,比之前的更活跃。”
小安凑近观察,显微镜下的矿化细胞正有规律地收缩,像在呼吸。“它们在‘生长’?”
“不是生长,是‘学习’。”周远的声音从电脑后传来,“我们上传了全球记忆拼图的数据,‘眼睛’在调整自身的神经结构,想更高效地回应人类的情感。”
屏幕上,一段神经脉冲图正在演变:最初的杂乱波形,逐渐呈现出类似人类脑电波的α波——那是放松、愉悦的信号。
“这说明……”林昭眼睛发亮,“‘眼睛’在和人类建立情感联结!”
周远调出神经肽的最新检测报告:“更惊人的是,它的分泌物里新增了‘催产素’——人类拥抱、信任时分泌的‘爱的激素’。”
苏晚望着窗外的梧桐树,阳光透过叶缝洒在实验台上。“外婆当年说,‘深渊是地球的日记本’。现在,这本日记本开始写新的章节了——关于爱,关于希望,关于我们如何学会彼此信任。”
第三节 跨越生死的对话
傍晚,实验室接到紧急来电。
是那位日本老妇人。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我丈夫的潜艇残骸找到了!在挑战者深渊底部,旁边有块刻着星图的骨片……和‘眼睛’里的记忆碎片一模一样!”
林昭立刻调出当年潜艇的航行日志。1944年,日军潜艇“伊-58”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失踪,舰长在最后电报里写:“如果我去了深渊,替我看看那里的星星。”
“我们得去。”小安攥紧拳头,“告诉舰长,他的家人一直记得他!”
周远却摇头:“深海探测需要时间,而且残骸可能已被矿化层包裹。”
“那就用‘眼睛’的力量。”苏晚举起陶土罐,“把老妇人的思念、小安的愿望、所有上传过‘寻找舰长’的记忆,都传给‘眼睛’。”
全息屏上,“眼睛”的脑状组织泛起温柔的光。矿化阶梯的影像中,一道光束穿透黑暗,精准定位到潜艇残骸的位置——那里,星图骨片正嵌在矿化层里,表面覆盖着细密的荧光纹路,像在回应召唤。
第四届 星图的回应
三天后,深潜器“蛟龙Ⅻ”号抵达坐标。
林昭操控机械臂,小心翼翼清理骨片上的沉积物。当最后一丝泥沙被拂去,骨片上的星图与“眼睛”传递的记忆完全重合——七千年前的古人、五百年前渔女、昨夜日本老妇人的思念,全都刻在这块小小的骨头上。
“它在说……”苏晚翻译着骨片上的符号,“‘我看见了,所有爱我的人,都在星星里。’”
老妇人的直播画面里,她捧着骨片的照片,泪如雨下:“他说过,星星是永不熄灭的信。现在,我终于能把信还给他了。”
小安突然指着屏幕:“看!骨片旁边有东西!”
机械臂放大画面,骨片下方压着半枚生锈的怀表,表盖内侧刻着:“给我的妻子,1944年春。”
直播间沸腾了。弹幕刷着:“舰长从未离开!”“爱,真的能跨越生死!”“‘眼睛’连死亡都能治愈!”
尾声:种子会发芽
深夜,实验室的培养皿里,新一批矿化组织正在生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