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区的“记忆工坊”
2078年深冬,滨海市滨海社区活动中心。
暖气开得很足,玻璃窗上蒙着层薄雾。小安踮着脚,把最后一盒乐高积木码上长桌:“这是‘深渊阶梯’的底座,红色代表热泉,蓝色是矿化层,白色……”他挠头,“白色是愿望的光!”
“小讲师又开课啦?”王奶奶拄着拐杖进来,身后跟着拎着保温桶的社区干事,“给大家带了姜茶,别冻着手。”
“谢谢奶奶!”小安接过保温桶,掀开盖子,甜香的热气立刻漫开,“今天我们要做‘家庭记忆拼图’——每个人带一张和深渊有关的照片,或者讲个故事,我们把它们拼成巨幅海报!”
活动中心渐渐热闹起来。退休工人张大爷扛来一台老相机:“我年轻时在海军服役,这张是1987年在南海拍的,海面上有团奇怪的蓝光,老战友都说像‘海眼’。”
大学生小林举着平板:“我奶奶总说她小时候住在海边,夜里能听见‘海在唱歌’,后来才知道那是次声波!”
最前排,苏晚翻看着孩子们交来的画纸。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画了幅“我和‘眼睛’打电话”:粉色电话亭,接听器是发光的矿化层,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我许愿妈妈不加班”。
“这些不是普通的照片和画。”林昭的声音从投影仪后传来,他调试着全息设备,“它们会成为‘记忆拼图’的一部分,和深渊里的‘眼睛’对话。”
周远接着说:“‘眼睛’能感知情绪共鸣。当足够多的记忆汇聚,它会用更清晰的方式回应——可能是影像,可能是神经肽,也可能是……”他笑了笑,“更温暖的奇迹。”
第二届 跨越山海的拼图
活动进行到下午,“记忆拼图”已铺满整面墙。
张大爷的老照片旁,是小林奶奶的口述录音:“1958年,我在青岛当渔女,有天网到块发光的石头,像冻住的星星。后来才知道,那可能是矿化组织的碎片。”
大学生带来的无人机航拍图里,青海湖的牧民指着天空:“我们管那叫‘神的镜子’,夜里会映出深海的光。”
最震撼的是小安收到的来自西藏的包裹——扎西爷爷寄来的唐卡,画中蓝衣喇嘛手托发光矿化石,题字“山海同脉”。
“原来不只是我们在守护。”苏晚轻声说,“从南海到青海,从东海到高原,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深渊记忆’。”
这时,直播弹幕突然刷屏:“云南的小朋友发来拼图!”
画面里,十几个身着民族服饰的孩子举着画纸:“我们画了‘会跳舞的深渊’!传说里,它会在月亮圆的时候,和星星一起跳舞。”
小安眼睛发亮,立刻将云南孩子的画扫描进全息系统。墙上的拼图瞬间扩展,云南的“星空舞”与滨海的“海眼”、青海的“神的镜子”连成一片,像块逐渐完整的世界地图。
林昭盯着“记忆云”后台:“‘眼睛’的情绪波动值飙升了!它在回应这些跨地域的记忆!”
投影仪亮起,矿化阶梯的影像中,无数发光的神经束从热泉口涌出,化作彩虹色的光带,绕着地球模型盘旋——光带经过南海、青海、西藏、云南,最终回到马里亚纳海沟。
“这是‘眼睛’在说……”苏晚哽咽,“‘我们都是一家人’。”
第三节 被曲解的记忆
欢乐的氛围在傍晚被打破。
社区干事慌慌张张冲进来:“不好了!有个自媒体发了篇帖子,说我们的‘记忆拼图’是‘封建迷信’,还说‘深渊记忆’是伪科学骗局!”
屏幕上,那篇帖子标题刺眼:《社区愚昧活动:用石头骗老人孩子的钱》。配图是小安举着乐高阶梯的照片,被P上了“诈骗道具”的标签。
小安的脸涨得通红:“他们根本没来现场!那些老人、孩子的故事都是真的!”
“是环球资源的人搞的。”周远调出IP溯源,“他们买通了营销号,想抹黑‘深渊记忆’,阻碍医学研究和APP推广。”
林昭攥紧拳头:“他们怕了。怕记忆的全民化会让他们的谎言不攻自破。”
苏晚望着墙上的“记忆拼图”,忽然笑了:“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迷信’——是相信石头会说话,还是相信人心的温暖?”
她拿起手机,拨通了本地电视台记者的电话:“我们有个故事,想讲给更多人听。”
第四届 记忆的见证:人心的光
次日上午,电视台演播厅。
苏晚、小安、张大爷、扎西爷爷的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坐在嘉宾席。大屏幕播放着“记忆拼图”活动的全记录:老照片里的海光、西藏唐卡的题字、云南孩子的舞蹈……
“有人说这是迷信。”主持人问,“你们怎么看?”
张大爷拍了拍胸脯:“我当海军时见过蓝光!那是国家机密,但今天我能说——我们的海,有灵性!”
扎西爷爷的视频里,他捧着唐卡:“我们藏民相信,万物有灵。深渊的‘眼睛’,和我们雪山的神山,都是大地的守护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