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深海研究所的地下实验室里,恒温系统正发出细微的嗡鸣。
苏念的指尖在全息投影上翻飞,将探索者号残骸中取出的加密日志投影成三维光链。日志外壳是特制的钛合金,刻着陌生的符号——不是任何已知文明的文字,倒像某种几何图腾,每个转角都嵌着极小的汐星矿石碎片。
“破解进度37%。”周川推了推眼镜,面前的量子计算机正吞吐着蓝光,“日志用了双重加密,外层是汐星的声波频率,内层……是华夏古汉语的韵律。”
实验室门被推开。林深裹着沾着海水味的冲锋衣走进来,眉峰微蹙:“指挥中心说,最近三个月,全球深海探测器在马里亚纳、汤加、克马德克海沟同时监测到异常声波。频率和汐星人的次声波高度重合。”
苏念抬头,眼底闪过一丝担忧:“归墟之门……可能要提前开启?”
周川的手指突然停在键盘上。光链投影里,日志的外层加密被撕开一道裂缝,露出内层的汉字轮廓——是篆体,歪歪扭扭,像是用利器刻在金属上的。
“第一句出来了。”他声音发颤,“‘永乐廿二年,郑和舰队遇海怪,船底刻痕,星纹相连’。”
一、古卷与星轨
三个月前,苏念在故宫博物院查资料时,曾见过一本《瀛涯胜览》抄本。
那是郑和下西洋副使王景弘的随船记录,夹页里有一张泛黄的绢帛,绘着幅奇怪的海图。海图最深处,画着个形似鲸鱼的巨兽,背上驮着座发光的岛屿,旁边注着小字:“兽名‘鲲’,背有星纹,触之则海啸,畏华夏龙纹。”
此刻,实验室的投影仪正将这段古画与汐星日志的星轨图重叠——两者竟能完美吻合。
“郑和的船队见过汐星守护者。”苏念喃喃道,“他们称其为‘鲲’,还说‘背有星纹’——那应该就是汐星矿石的自然纹路。”
林深走到投影前,指着海图上的岛屿:“这里标注的坐标,和归墟之门的入口纬度几乎一致。”
周川调出历史海图对比:“更惊人的是,郑和船队记录的‘海啸’时间,正好对应汐星一次大规模的恒星活动。他们不是‘遇海怪’,是目睹了汐星人穿越归墟之门的场景。”
实验室的门再次被推开。一位白发老者拄着拐杖走进来,胸前挂着“中国古文明研究会”的徽章:“苏所长,我听说你们在研究郑和与深海的关联?老朽姓陈,是王景弘后人的学生。”
老人从布包里取出一卷拓本:“这是我老师临摹的王景弘手札残页,上面写着:‘鲲背刻痕,非纹非画,乃星河之径。龙纹与之相触,可通天地。’”
拓本上的字迹苍劲有力。苏念将拓本投影与汐星日志重叠,瞳孔骤缩——那些看似随意的刻痕,竟是完整的星轨坐标,指向银河系某颗衰老的恒星。
“他们在说……汐星守护者的‘星纹’,是连接母星的导航图。”林深的声音低沉,“而郑和的船队,可能早就掌握了与他们沟通的方法。”
二、深渊的回应
逐光号再次下潜时,舱内多了位特殊乘客——陈老先生的学生,年轻的考古学者小夏。她抱着装有拓本的密封箱,眼睛亮得像星子:“我爷爷说,这些刻痕是钥匙,能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门’。”
深度计跳到米时,声呐屏突然炸开刺啦刺啦的白噪音。
“又是次声波!”周川盯着频谱仪,“频率和郑和手札里的描述一致,18.7赫兹,和鲸歌的共振频率接近。”
林深看向舷窗外。黑暗里,一道熟悉的庞大阴影正在靠近——是那头褪去矿化层的汐星守护者。它的“眼睛”里幽蓝光芒流转,竟投射出一幅立体星图,和陈老的拓本完全重合。
“它在展示导航路径。”苏念的声音带着激动,“郑和的船队见过它,甚至可能……登上过它的‘背’。”
小夏突然指着监控画面:“看!守护者的‘背’上有东西!”
镜头拉近。汐星守护者的矿化层虽已褪去,但背部仍有大片结晶状凸起,每颗结晶里都封印着微缩的壁画——正是他们在深渊宫殿见过的,人类与守护者并肩的画面。
“这些是记忆晶体。”林深想起之前触摸矿石时的体验,“它们记录了所有相遇的瞬间。”
守护者的“触须”轻轻扫过逐光号外壳。苏念的笔记本突然自动翻页,上面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小字:“龙纹非刻,是血脉。”
三、血与星的共鸣
返回研究所时,小夏的密封箱出了问题。
拓本上的星轨图突然泛起金光,空气里弥漫着铁锈味。周川检测后发现,拓本吸收了舱内的微量海水,其中的矿物成分与汐星矿石发生了反应。
“快看!”小夏指着拓本,“星轨在流动!”
原本静止的星图开始旋转,最终汇聚成一只衔着星子的龙形图案。龙的爪心,刻着个与汐星核心一模一样的旋涡符号。
苏念猛地想起陈默的日志:“陈默最后说,‘龙脉与星轨,本是同一条’。原来如此!华夏传说中的‘龙脉’,是地球的能量脉络;而汐星的星轨,是他们的文明脉络。两者在深渊交汇,形成了归墟之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