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器“深海一号”的钛合金舱体在米深度发出细微的震颤,像是被某种低频声波牵引着共鸣。林深盯着声呐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波形,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操纵台边缘——那道18.7赫兹的脉冲信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混乱的杂波,其中夹杂着类似金属摩擦的尖锐噪音,与核潜艇声呐浮标的频率特征高度吻合。
“抗体酶的扩散速度正在放缓。”苏念的声音从实验室方向传来,她面前的培养皿里,蓝色的微生物群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色,“海水里的放射性同位素浓度在回升,那些浮标释放的污染物,比我们预估的多三倍。”她将显微镜头对准群落边缘,屏幕上出现了令人心惊的画面:微生物的细胞膜正在破裂,内部的发光物质凝成黑色的絮状物,“它们在被吞噬,像是某种针对性的降解。”
周川突然将一份光谱分析报告拍在控制台:“找到了!浮标外壳的金属涂层里含有钌-106,半衰期373.59天,是核废料处理的副产品。更诡异的是,涂层表面有生物附着的痕迹——不是深海原生生物,是人工培育的嗜极菌,能加速放射性物质的释放。”他的手指点在报告末尾的检测数据上,“这些细菌的基因序列里,有一段与我们在触须上采集的病毒片段高度同源,是被编辑过的。”
林深猛地抬头,观测窗外的幽蓝光柱已经黯淡了一半。三十根触须中的七根已经化作飘散的光点,剩下的触须在对抗声呐浮标的过程中变得残缺,银色甲壳上的电路纹路像被火烧过般焦黑。最靠近深潜器的那根触须突然弯折,末端的蓝光闪烁出三短一长的脉冲——这是摩尔斯电码里的“求救”信号,可在之前的观测中,这些生物从不会传递此类信息,它们的交流逻辑里,似乎没有“示弱”这个选项。
“‘深海一号’的外部温度传感器在报警。”周川的声音陡然拔高,“海水温度从1.4℃骤升至7.8℃,而且还在上升!热泉群的活动频率异常,那些六棱柱结构正在释放超出常规的能量。”
林深推动操纵杆,深潜器向左侧平移十米,避开一股突然喷涌的黑色烟柱。烟柱中夹杂着闪烁的金属颗粒,落在观察窗上发出噼啪声,像是某种导电介质。他调出热泉口的实时监测画面,那些原本规则排列的喷口此刻完全紊乱,黑色烟柱在空中扭曲成螺旋状,形成直径约五十米的能量漩涡,漩涡中心的温度显示为317℃——这已经超出了已知深海热泉的最高记录。
“旋涡在吸收周围的放射性物质。”苏念突然发现了异常,她将辐射检测仪的探头贴近舱壁,屏幕上的数值正在快速下降,“不是降解,是转化!那些金属颗粒在高温下与钌-106发生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同位素,半衰期只有47秒。”她飞快地在键盘上计算,“这是核嬗变!热泉群在被改造成天然的核废料处理厂。”
触须群突然向漩涡中心聚拢。剩下的二十三根触须交织成网状,蓝光透过网眼渗入旋涡,原本黑色的烟柱开始泛出淡蓝。林深注意到,触须上的电路纹路正在发光,与旋涡的能量频率逐渐同步,像是在引导这场嬗变。而在触须网的中央,那些被编辑过的嗜极菌正在分解,化作白色的粉末融入海水——它们的基因序列在蓝光的照射下发生了逆转,恢复成了深海原生菌的结构。
“是蓝光的作用。”周川调出光频分析图,“18.7赫兹的脉冲信号没有消失,只是被压缩成了更短的波段,藏在触须的发光频率里。这种光能够激活生物体内的修复酶,逆转基因编辑的痕迹。”他忽然指向屏幕角落,“但代价太大了——触须的细胞活性正在以每分钟2%的速度下降,它们在透支生命能量。”
林深的目光落在观测窗右下角,那里沾着一滴从触须上溅落的蓝色液体。液体没有散开,而是在玻璃表面凝结成一个微型的螺旋结构,与金字塔残片上的刻痕完全一致。他想起晶体传递的知识里提到过一种“生物记忆流体”,能够记录并传递信息,难道这就是?
“苏念,取样本分析。”林深按下机械臂的控制按钮,“小心点,别破坏它的结构。”
机械臂的探针刚接触到蓝色液体,观测窗外的触须群突然剧烈抖动。漩涡中心的温度骤降至-27℃,黑色烟柱瞬间冻结成冰晶,而那些被转化的同位素在低温下爆发出刺眼的白光,形成一道垂直向上的光柱,穿透海水,直抵海面。林深的通讯器里传来母船的惊呼:“卫星监测到马里亚纳海沟上空出现极光!北纬11°20′,东经142°11′,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不是极光。”苏念的声音带着颤抖,她将蓝色液体的分析报告投射到主屏幕,“这是一种有机超导体,能将热泉能量转化为定向电磁波。光柱是能量载体,里面包含着触须群的基因数据——它们在向外界发送警告。”报告的最后一行显示,液体中含有的遗传信息,与三年前在金字塔残片上发现的生物化石完全匹配,“这些生物,从恐龙时代就开始守护这片海沟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