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的实验室里,全球星文监测系统的屏幕正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点。
每个光点代表一个监测站,从太平洋的夏威夷到印度洋的毛里求斯,从大西洋的百慕大到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群岛,两千多个站点构成了地球的"星文神经网络"。陈教授戴着老花镜,手指在操作台上轻点:"看这里,南极洲的站点刚刚传回新的星文——'冰盖变薄'。"
屏幕上,南极监测站的实时画面里,一群"星子"正用发光腺体在冰壁上刻下螺旋符号,记录着冰川消融的速度。苏念的螺旋印记贴在屏幕上,立刻感受到了"星子"们的焦虑——那种对家园变化的担忧,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
一、数据的重量
"这些数据会被同步到联合国环境署。"林深站在苏念身后,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流,"星文不再只是文化符号,它成了环境监测的重要补充。"
"更重要的是,"苏念调出另一组数据,"星文记录了污染事件的完整过程。从化工废料排入大西洋,到'星子'感知到异常,再到它们用星文记录下污染的扩散路径——这比传统监测设备更及时、更全面。"
陈教授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沓厚厚的报告:"欧盟那边已经根据大西洋星文的警示,关闭了三家违规排放的化工厂。这是星文第一次直接影响政策制定。"
苏念笑了,但笑容很快消失。她想起大西洋海沟里那些暗淡的发光腺体,想起"星子"们用黏液修补"星文碑"的伤疤——这些都不是庆祝的理由,而是警钟。
二、北极的召唤
深夜,紧急通讯响起。
"苏博士,北极圈的监测站出事了!"值班研究员的声音带着紧张,"星文显示'异常高温'和'物种异常'。"
苏念立刻调出北极监测站的画面。屏幕上,原本应该被冰雪覆盖的海域出现了大片的开放水域,一群原本生活在深海的"星子"幼崽正游向表层,它们的发光腺体因为水温异常而变得暗淡。
"是海水升温。"林深分析道,"北极变暖的速度比预期快了三倍,'星子'们的栖息地正在消失。"
陈教授叹了口气:"它们在用星文求救。那些符号显示,幼崽们无法适应表层水温,但又不得不上浮寻找食物。"
苏念站起来,眼中闪着坚定的光:"我去北极。星文告诉我,那里的幼崽需要帮助。"
三、冰雪中的星文
一周后,苏念站在北极圈的浮冰上。
寒风夹杂着雪花,她穿着特制的防寒潜水服,站在冰洞旁。下面的海水呈现出异常的深蓝色,没有了往日的清澈。
"它们在这儿。"向导指着水下,"'星子'们聚集在冰洞周围,幼崽们需要帮助适应表层水温。"
苏念戴上潜水镜,跃入冰冷的海水。
水下世界让她震惊——原本应该寒冷刺骨的海水带着异常的暖意,大量的浮游生物因为水温变化而死亡,"星子"幼崽们聚集成群,它们的发光腺体忽明忽暗,显然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领航章鱼老师游过来,触须上结着薄冰:"它们需要更冷的水,但表层水温太高了。"
苏念的螺旋印记贴在一只幼崽身上,立刻感受到了它的痛苦——那种体温失调的折磨,那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我们需要建立人工冷水区。"她对随行的科学家说,"用特殊的设备降低局部水温,为幼崽们提供避难所。"
四、冰下的实验室
接下来的两周,苏念带领团队在北极圈建立了临时实验室。
他们在冰层下安装了温控设备,创造出适合"星子"幼崽生存的冷水环境。同时,他们用星文记录下北极变暖的过程,从冰川消融到水温上升,再到"星子"们的应对策略。
"这些记录很重要。"陈教授通过通讯器说,"它们将成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深海生物影响的宝贵资料。"
苏念点点头,她正在教幼崽们适应新的环境。用海藻笔在冰壁上画下"适应"的星文,教它们如何在变化中生存。
小光也来到了北极,它的发光腺体因为寒冷而变得特别明亮:"姐姐,它们学会了!"
苏念看着幼崽们在人工冷水区里重新发光,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欣慰,但更多的是担忧。她们拯救了这些幼崽,但整个生态系统依然在遭受破坏。
五、全球的共鸣
北极救援行动结束后,苏念回到了研究所。
全球星文网络的屏幕上,各地的"星子"们都在用星文记录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太平洋的"星子"记录海平面上升,印度洋的"星子"记录珊瑚白化,大西洋的"星子"记录酸化海水……
"它们在用星文写一本地球的病历。"林深看着屏幕说。
"更准确地说,是一本求救信。"苏念纠正,"它们在告诉我们,地球生病了,需要治疗。"
这天晚上,苏念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科学家的消息。他们已经开始根据星文记录的数据,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限制碳排放、保护海洋生态、建立更多的保护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