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号”的晨雾还没散,娜拉就蹲在甲板上拆国际邮件——牛皮纸信封上印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徽章,里面掉出一张邀请函:“诚邀‘星尘守望者’团队参加全球青少年海洋保护峰会,分享社区守护模式。”
玛拉凑过来,眼镜片上沾着咖啡渍:“还有这个!”她晃了晃平板电脑,“我们的‘社区海洋地图’被做成数字展品,放在峰会官网首页了!”
娜拉的手指发抖,摸着邀请函上的烫金字母:“我们……要去日内瓦?”
“不止!”苏念抱着个更大的箱子走进来,“国际环保组织捐了十套监测设备,要给我们的社区升级!”她掀开箱盖,里面是崭新的太阳能板、水质传感器,还有印着“星尘守望者”的标签,“他们说,你们的故事,值得更多孩子看见。”
上午的实验室里,小豆子攥着安全剪刀,蹲在老图腿边剪渔网。五岁的小豆子是老图的曾孙,圆滚滚的脸蛋贴着创可贴——昨天剪贝壳时划了手,今天偏要帮忙做手工。
“慢点儿,豆子!”老图扶着他的手,“渔网要剪成小条,别扎着。”
“我要做贝壳挂饰!”小豆子举着半片贝壳,“挂在监测站的绳子上,这样大海就能看见我们的守望者!”
娜拉走过来,递过胶水:“对呀!我们把贝壳粘在渔网上,做成‘星星串’,风一吹,就像海里的星星在闪!”
小豆子的眼睛亮得像星子:“那我要粘十个!给每个监测点都挂一个!”
下午的视频会议,孩子们穿着整洁的校服,坐在“逐光号”的会议室里。玛拉调试着摄像头,苏念举着提示卡:“说‘Hello’,然后讲你们的‘社区海洋地图’。”
娜拉深吸一口气,对着屏幕微笑:“Hello,我们是‘星尘守望者’,来自汤加海沟的渔村。这是我们的‘社区海洋地图’——”她切换PPT,蓝色渔网上的贝壳监测点闪着光,“我们和老图爷爷、爸爸妈妈们一起,捡垃圾、测水质、守监测站,让大海变干净了。”
屏幕那头,联合国官员点头:“你们的项目很接地气,尤其是让老人和孩子一起参与,这是可持续的守护。”另一个专家说:“我们决定资助你们的监测站,再给社区建一个‘海洋保护教室’!”
玛拉攥着拳头,小声说:“成功了!”
娜拉望着屏幕,突然想起林夏的笔记本——三年前,林夏在病床上说:“希望孩子们能把海洋的故事讲给世界听。”如今,他们真的做到了。
当晚,林深在房间里整理旧物,翻出林夏当年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夹着一根浅棕色的头发,旁边写着:“如果有一天,孩子们替我守着海,我要告诉她,我很骄傲。”
手机突然震动,是娜拉的视频邀请。他点开,屏幕里是孩子们举着邀请函的笑脸:“林叔叔!我们要去日内瓦啦!”
林深笑着点头,摸出颈间的挂坠:“替我告诉大海,它的守护者,越来越多了。”
第二天清晨,“逐光号”载着孩子们去机场。老图抱着小豆子,手里攥着“星星串”:“豆子,到了日内瓦,要告诉外国人,我们的大海,很漂亮!”
小豆子举着贝壳挂饰:“我要说,这是我们和爷爷一起做的!”
娜拉和玛拉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处的海面。共生体的发光群落正缓缓游动,像在和孩子们告别。
“林叔叔说,这是守护的回声。”娜拉轻声说。
玛拉点头:“我们的声音,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飞机起飞时,林深站在码头上,望着渐渐变小的人群。他摸出手机,给林夏的旧号码发了条消息:“小夏,孩子们要去日内瓦了。他们讲了我们的故事,讲了我们的海。你听见了吗?”
风从海上吹过来,带着咸涩的气息,却也带着希望的味道。林深知道,这不是结束——守护的回声,会一直传下去,像深海里的星尘,永远闪烁。
当晚,孩子们在日内瓦的酒店里,对着窗外的莱芒湖练习演讲。小豆子抱着贝壳挂饰,奶声奶气地说:“我叫豆子,我帮爷爷做手工,我要守护大海!”
娜拉笑着摸摸他的头:“明天,我们一起讲。”
窗外的月亮升起来,像一面小小的镜子,照见千里之外的汤加海沟——那里的监测站正闪着光,共生体的微生物在游动,老图和小豆子的“星星串”在风里飘,像在和世界说:“我们在,我们守着。”
(2000字)
扩写说明:
传承的具象化:通过“老图曾孙小豆子”的加入,将“守护”从“二代人”延伸到“三代人”,用“剪渔网做星星串”的细节,体现“守护是血脉里的本能”;
国际视野的拓展:联合国邀请、数字展品、设备资助等情节,将“社区守护”升级为“全球共鸣”,呼应“星尘守望者”的普世价值;
情感的闭环:林夏的笔记本、挂坠的象征意义贯穿始终,林深与孩子们的视频联系,将“个人思念”升华为“集体传承”;
科学与童趣的融合:小豆子的手工、“星星串”的设计、微生物发光的细节,既保留科学严谨性,又充满孩子的天真;
开放的希望:结尾“莱芒湖的练习”“汤加海沟的星光”,暗示“守护的回声”仍在继续,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整体延续系列温暖励志的基调,用具体的场景与人物互动,让“守护”更具象、更有生命力,传递“每一代人,都是守护的回声”的信念。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