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一号”的实验室里,量子计算机的嗡鸣盖过了窗外的浪声。苏念趴在全息屏前,指尖在虚空中划出银线,将第二枚晶体的星斑图谱与地球生物基因库进行比对。她的白大褂袖口沾着咖啡渍,发绳松了半截,几缕碎发黏在汗湿的额角——这是她连续工作三十六小时的证明。
“找到了!”她突然直起腰,眼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晶体里的蛋白质编码序列,和加拉帕戈斯热泉的管虫基因有91%重合!但更惊人的是……”她调出另一组数据,“这些编码里嵌套着一段RNA,和人类线粒体DNA的调控区高度相似。”
林深端着两杯热咖啡走进来,杯壁上凝着水珠。他将其中一杯放在苏念手边,目光扫过全息屏:“你是说,共生体的基因里,有和人类同源的部分?”
“不止如此。”苏念点击屏幕,三维模型展开,“这段RNA调控的,是‘记忆蛋白’的合成——和人类大脑存储长期记忆的机制几乎一样。也就是说,共生体的晶体,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硬盘’,用和我们相似的方式记录信息。”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周川扛着工具箱进来,工装裤膝盖处沾着机油:“陈老让我把量子通信模块升级了,现在能接收更微弱的深海信号。”他瞥见全息屏,“又在研究晶体?这玩意儿比我家那台老电脑还难搞。”
“难搞才有意思。”苏念笑着推过一杯咖啡,“喝完帮我看看这个——晶体里的声波编码,是不是和热泉的流体振动频率有关?”
周川凑近屏幕,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敲击:“频率匹配度89%……这不是巧合。共生体可能在用热泉的振动当‘扩音器’,把声波信号传到更深的地方。”他突然抬头,“就像……就像古代人用烽火台传信,只不过它们用的是地震波。”
林深望着窗外起伏的海浪。三天前返航时,他在甲板上站了很久,看着“逐光号”被吊回母船。共生体融入热泉的画面在脑海里反复闪现——那些发光的微生物,像极了妻子林夏笔记本里画的“星尘精灵”。他摸了摸颈间的挂坠,金属表面还留着晶体的余温。
“陈老说,下周要开跨学科会议。”他把咖啡递给苏念,“海洋生物学、地质学、量子物理,甚至天文学的专家都要来。我们需要把晶体里的信息整理成报告。”
“我已经列好大纲了。”苏念调出文档,“第一部分是共生体的进化史,第二部分是晶体作为记忆载体的机制,第三部分……”她顿了顿,“第三部分是‘人类与深海的生命联结’。”
周川突然拍了下桌子:“对了!昨天我收到‘探索者七号’幸存者家属的消息。他们说,当年船员最后传回的视频里,背景音有段规律的嗡鸣——和我们从晶体里解析出的声波频率一模一样!”
实验室陷入短暂的寂静。林深的指节抵在唇上,想起林夏临终前的话:“深海不是终点,是另一个起点。有些答案,要沉下去才能找到。”
“通知家属,”他声音发沉,“下周会议,我想亲自和他们聊聊。”
跨学科会议在“深海一号”的多功能厅举行。投影幕布上,晶体表面的星斑正随着讲解缓缓转动,像一颗被按进时间琥珀的星辰。
“这不是普通的生物矿化物。”苏念站在台前,身后是全息投影的共生体进化树,“它是深海生命的‘记忆图书馆’,用和我们相似的基因调控机制存储信息,用热泉振动和声波进行跨个体通讯。”
台下,白发苍苍的天文学家陈教授扶了扶眼镜:“所以那些发光的触腕、周期性的脉冲,都是它们在‘写日记’?”
“可以这么理解。”苏念调出影像,“这是晶体记录的‘婚礼’——两只年轻的共生体通过触腕交换遗传物质,主脑用声波广播祝福;这是‘葬礼’——老去的共生体将晶体交给热泉,微生物带着基因片段融入生态。”
“最震撼的是这部分。”周川接过话头,打开声波图谱,“我们对比了‘探索者七号’最后的录音,背景音里的嗡鸣,正是共生体在预警——它们感知到了船员的恐慌,试图用低频声波安抚,但人类听不懂。”
台下一位穿蓝衬衫的女士举手,是“探索者七号”船长的女儿:“所以……他们不是被攻击,是被误解?”
林深走上台,接过苏念手中的激光笔:“是的。我们曾以为深渊是黑暗的、危险的,却忘了那里的生命也在努力‘说话’。这枚晶体,是它们跨越百亿年的‘翻译器’。”
会议室陷入沉默。陈教授突然开口:“我年轻时参与过‘深海钻探计划’,在岩芯里发现过类似有机膜的沉积物。当时以为是地质活动形成的,现在看来……”他苦笑,“可能我们早就和它们‘擦肩而过’了。”
散会后,林深在走廊遇见那位女士。她握着林深的手,眼眶泛红:“谢谢你们。我父亲生前总说,深海里有‘会发光的朋友’。现在我相信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