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蛟龙三号”缓缓驶入母船的泊位时,甲板上已经搭建起了临时的指挥中心。林默队长刚踏上甲板,就被陈教授拉到全息投影前——屏幕上,水晶的量子通讯界面正闪烁着蓝色光点,旁边是密密麻麻的数据流,标题赫然是《星尘共生网络建设方案(修订版)》。
“我们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水晶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陈教授的眼镜片反射着数据的光芒,“它提出了一个分阶段的实施计划,需要地球方面的技术支持。”
林默的目光扫过投影中的图表,眉头微微皱起:“能量矩阵同步、数据链路建立、生态参数共享...这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一、地球方面的紧急动员
三天后,联合国海洋研究所的会议室内,来自全球十三个国家的海洋科学家齐聚一堂。林默站在全息台前,身后是水晶提供的星尘网络架构图。
“各位,”林默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系统传遍会场,“我们面临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跨文明的技术合作。深渊文明愿意与我们分享它们的能源技术和生态管理经验,但需要我们在地球端建立相应的对接系统。”
大屏幕上,水晶的投影浮现出来,触须轻柔地摆动:“【这不是单方面的技术转移,而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我们将共享热泉能源的稳定输出技术,以及微生物生态的精准调控方法。作为回报,地球需要提供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接口,以及生态数据的实时反馈。】”
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各国代表都在权衡利弊——与深渊文明的技术合作,意味着巨大的科学突破,但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风险。
“我们需要具体的时间表。”美国代表率先开口,“如果参与这个项目,我们需要在多长时间内看到成果?”
“六个月。”水晶立刻回应,【第一阶段:地球端接收设备的部署;第二阶段:能量链路测试;第三阶段:数据共享平台建立;第四阶段:全面运行。】
“六个月?”中国代表皱眉,“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深海设备的部署?”
“我们有经验。”林默自信地说,“‘蛟龙三号’团队已经在深渊完成了多次精密操作。而且...我们有水晶的技术指导。”
最终,在林默的坚持和各国科学家的支持下,星尘网络项目正式启动。联合国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各国分别承担不同的技术模块:美国负责能源转换设备,中国负责数据处理中心,欧盟负责生态监测系统,日本负责精密制造...
二、深渊端的同步准备
当“蛟龙三号”再次下潜时,舱内载着来自地球的精密设备:能量转换器、数据中继器、生态传感器...每一件设备都经过了三国联合实验室的严格测试。
“这些东西能在深渊环境下工作吗?”王莉看着一堆闪烁着指示灯的仪器,有些担心。
“理论上可以。”负责设备调试的小李推了推眼镜,“但我们需要在现场进行校准。深渊的磁场环境和地球不同,可能会影响设备的精度。”
水晶的投影在前方引导:“【不用担心,我们已经为这些设备预留了能量场屏蔽区。而且,我的工程师会协助你们完成安装。】”
所谓的“工程师”,是几只体型稍小的渊守者,它们的触须上配备了精密的工具,能够在微小的空间里进行操作。老张看着这些“深渊技工”,忍不住感叹:“它们的爪子比我们的手术机器人还灵活!”
安装工作持续了整整两天。当地球的能量转换器与深渊的热泉能量矩阵对接时,舱内的灯光突然闪烁起来,随后稳定在一个柔和的蓝色光晕中。
“成功了!”小李盯着仪表盘,“能量传输效率达到了87%!比预期还要好!”
“这是因为水晶的优化。”其中一只渊守者的触须亮起,【我们调整了能量频率,使其与地球设备的谐振频率完全匹配。】
三、数据链路的建立
能量传输的稳定只是第一步,更复杂的是数据链路的建立。陈教授带着团队,开始调试连接地球与深渊的数据通道。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双向的数据流。”陈教授指着全息图,“地球发送生态数据、气候信息、农业技术;深渊回传微生物数据、能源参数、环境指标。”
王莉负责生物数据的采集:“我们需要在农场里布置更多的传感器,监测每株作物的生长状态,每秒钟收集数千个数据点。”
“这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负责数据处理的小李皱眉,“地球端的服务器能处理这么大的数据量吗?”
“没问题。”来自欧盟的技术专家点点头,“我们使用了量子云计算技术,能够实时处理PB级别的数据。”
最困难的是生态参数的同步。深渊的生态系统与地球截然不同,许多参数地球方面闻所未闻。
“这个参数是什么意思?”王莉指着屏幕上的一组数据,“‘意识场强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