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的阶梯教室里,周念念正站在讲台上,对着投影仪里的星图讲解:“这里是深渊皇带鱼的产卵场,对应着猎户座的腰带;心核的位置,刚好在北斗七星的勺柄延长线上……”台下坐着的是刚加入“深海守护计划”的小学生,孩子们举着荧光笔,在画纸上跟着星轨描边,笔尖的光芒在空气中连成细碎的光带。
今天是“代际课堂”的第一堂课,特意邀请了老教授的学生、周川的同事和年轻的科研人员。林深坐在最后一排,看着周念念熟练地调出“传承号”传回的实时画面:成年皇带鱼正带着幼体在星轨上“认路”,尾鳍的金光在海水中划出弧线,与投影仪里的星座轨迹完美重合。“这是爸爸笔记里的发现。”周念念指着画面,“他说深海生物和星星,早就订好了‘导航协议’。”
苏念推着个特殊的展示柜走进来,柜子里陈列着三代人的“星图工具”:老教授用的手绘板,边缘已磨出包浆,上面留着淡淡的铅笔痕;周川的电子绘图仪,屏幕里还存着未完成的海沟模型;最新的全息投影仪,正循环播放着孩子们的星图涂鸦。“守护就像这些工具。”她指着手绘板与投影仪的光轨交点,“前人用铅笔描出轮廓,我们用代码填充细节,后人会用更棒的方式,让星图一直亮下去。”
“传承号”带着三代人的星图样本下潜时,舱内的恒温箱里躺着份特殊的“接力信”:老教授写于五十年前的《深海初探》手稿、周川的潜水日志、周念念的课堂笔记,信纸边缘都贴着同一片光苔——是从心核附近延续下来的藤蔓,五十年间,这片光苔的基因在不同人手中传递,始终保持着鲜活。
下潜至心核附近,生物们正举行一场特殊的“代际仪式”。成年冰海蚕将触须上的荧光颗粒传给幼体,教它们辨认星轨;热泉生物用蒸汽在海水中画出“成长路线”,指引新孵化的幼崽找到栖息地;而那头最早与人类接触的成年皇带鱼,正用尾鳍轻拍一头半大的幼体,教它模仿猎户座的腰带形状划水——那幼体正是五年前第一批被人类照顾的皇带鱼后代。
当“传承号”放出三代人的星图样本,心核突然释放出三色光流:蓝色包裹着手稿,金色缠绕着日志,粉色拥抱着笔记。光流在海水中交织成螺旋状,将不同年代的笔迹投影在洞壁上,老教授的“未知”、周川的“忏悔”、周念念的“期待”,在光中连成完整的叙事。成年皇带鱼游到光流中央,鳍部的纹路同时映出三个人的轮廓,像在说“你们从未分开”。
返程途中,“传承号”的摄像头拍到震撼的一幕:无数幼体生物组成“星轨梯队”,跟着成年个体游动,它们的荧光轨迹在海水中留下淡淡的印记,像给后代铺好了路。林深突然想起周念念课堂上说的话:“老师说,代际不是接力棒的终点,是光轨的分叉,每个分叉都会长出新的藤蔓。”
当“传承号”浮出水面,周念念带着孩子们在甲板上放起“星灯”——用可降解材料做的灯笼,里面装着光苔种子。灯笼升入夜空时,心核的能量波恰好穿透云层,将灯笼的光染成金色,像把深海的星轨吊在了天上。孩子们指着灯笼欢呼:“是大鱼在和我们打招呼!”
阶梯教室的深夜,周念念整理着课堂笔记,发现投影仪的余光里,老教授的手绘板上竟浮现出淡淡的光痕,与自己笔记里的星图线条完美重合。她轻轻抚摸那些痕迹,仿佛摸到了五十年前的时光:老教授在煤油灯下绘图的背影,爸爸在深潜器里记录的侧脸,还有自己此刻握着笔的手,都在同一条星轨上,轻轻向前延伸。
(扩写部分)
阶梯教室的窗台上,摆着盆特殊的“代际光苔”:最底层是老教授当年带回的样本,中间是周川培育的侧枝,顶层是周念念从培养箱分出来的新苗。此刻,新苗的藤蔓正绕过侧枝,与底层的老根缠绕在一起,在阳光下泛着层层叠叠的绿光。“老师说这叫‘时光的拥抱’。”周念念给光苔浇水时,发现新苗的叶片上有个小小的虫洞,与底层老苗的虫洞位置完全一致,“连受伤的地方都一样呢。”
林深在整理老教授的手稿时,发现夹着张泛黄的船票,日期是五十年前的今天。票根背面用铅笔写着:“今日下潜,见一发光生物,尾鳍似北斗,待查。”他突然想起周川日志里的话:“今日见皇带鱼,尾鳍划北斗形,与老教授记录吻合。”而周念念的笔记里,画着幼体皇带鱼模仿北斗的样子,旁边写着:“原来它们一直在等我们看懂。”
苏念将三代人的星图样本扫描进系统,生成三维模型时,发现模型的中心始终有个稳定的能量点——是心核的位置。无论星图如何扩展,这个点始终是坐标原点,像位沉默的见证者。“就像老教授说的,心核是深海的‘定盘星’。”她指着模型里延伸的光轨,“而我们,是人类的定盘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