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军区后勤装备部武器销售代表,沙邦国,这名头听着气派,干起来只想骂娘。
他负责的,不是啥尖端装备,而是共和国庞大身躯上,一块沉重的、生了锈的历史伤疤——那些深埋地下,堆砌山腹,望不到边际的冷战钢铁坟场。
这坟场的由来,得往北看。
二战硝烟散尽,新生的共和国正是发展时期,北方的“老大哥”就变了脸。
1964年双方围绕国际共运领导权展开理论对抗,从而伴随政治关系恶化,领土争议成为直接对抗领域:
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中苏19世纪不平等条约划定边界线遗留4.7万平方公里争议区。
直到1969年3月,珍宝岛武装冲突,造成双方数百人伤亡,苏联随后进行核威胁。
我国紧急发动全国战备运动,两国进入准战争状态。
苏联钢铁洪流在边境线上虎视眈眈,坦克履带的轧轧声仿佛就在耳边。
核弹的阴影,更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低头?没门。
国家咬紧牙关,把能搜刮到的每一吨钢铁、每一斤炸药,都铸成了指向北方的矛与盾。
目标简单粗暴:武装起800个齐装满员的预备役师和民兵师!加上野战军共计有1000万雄狮!
战争一旦爆发,野战军顶在第一线,野战军如果打光了预备役填进去,预备役拼完了民兵上。
用无边无际的人海和钢铁洪流,把任何来犯之敌彻底淹没在西伯利亚的冻土或者华北的平原上。
于是,全国上下,兵工厂的机器轰鸣震天响,昼夜不停。
56式半自动步枪仿SKS半自动步枪,全长1025mm,带刺刀1330mm,重3.85kg,口径7.62×39mm,弹匣容量10发,有效射程400m,初速735m/s。
该枪结构异常简单可靠,精度在同类武器中较好,保养要求极低。木制枪身和枪托,皮实耐操。半自动射击,火力持续性不如自动步枪,但节省弹药,易于控制,射击精度高。
产量那可以说是海量,这款枪从开始生产到撤除生产线停产,接近生产了一亿支。它们是计划中淹没敌人步兵线的基石。优势是极其廉价,训练简单,可靠得像块石头。缺点是射速慢,火力压制弱,就是比栓动步枪还是优势明显,三八大盖在它面前那就是找虐。
56式自动步枪,又称56式冲锋枪,仿AK-47的产品,是中苏蜜月期由苏联提供图纸和生产线,在国内量产。
56式自动步枪枪托展开全长874mm,枪托折叠长654mm,空重4.3kg,口径7.62×39mm,弹匣容量30发,理论射速600发/分,有效射程300-400m。
该枪继承了AK系列的极致可靠性,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下正常开火。火力猛烈,结构简单,易于生产、维护和训练。冲压机匣降低了成本。
产量超过1100万支。
它们是巷战、近战的火力支柱。优势:泼水般的火力,无与伦比的可靠性,价格极其低廉。
67式木柄手榴弹,那就更是不得了了。
这种手榴弹全长约204mm,全重约600g,装药量约38gTNT,杀伤半径约7-10m,延时引信约3-4秒。
67式手榴弹结构极其简单,铸铁弹体,木柄便于投掷和握持。生产容易,成本极低。是典型的防御/进攻两用手榴弹。
产量更是达到骇人听闻的5亿枚以上。分摊到计划中的庞大武装力量(现役+预备役+民兵)头上,人均也能分到50颗!
优势是便宜到令人发指,生产、储存、使用都极其简单。不过投掷距离受体力限制。
56半以及56式冲锋枪配套弹药是7.62×39mm中间威力步枪弹。
特点其中间威力步枪弹,后坐力适中,威力足够对付无防护目标。生产工艺成熟,成本低廉。
产量更是海量,数百万支56半和56冲,足以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除了这些主力,还有庞大的衍生品。
63式自动步枪,这是一款华国自行设计改进的产品。
这款自动步枪全长1033mm,重3.8kg,口径7.62×39mm,弹匣容量20发,理论射速750发/分,分快慢机可选单、连发,有效射程400m。
其特点是试图结合56半的精度和56冲的连发火力。设计初衷是作为步兵班精确火力点。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回转闭锁枪机。
但是设计存在缺陷,如导气管易堵、快慢机故障率高,生产和装备数量远小于56半/冲,但仍有相当数量生产并封存。其性能不稳定,口碑远不如56冲,更不受国际买家待见,成为库存中更难处理的“鸡肋”。
69式40毫米火箭筒,也是由苏联提供图纸和生产线仿RPG-7,俗称“40火”。
40火筒重5.6kg,战斗状态全长910mm,口径40mm,早期型号破甲厚度约110mm/65°,有效射程300m-400m(对移动目标)/400m-600m(对固定目标),火箭弹重约2.25kg。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抗日之红色空间物流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抗日之红色空间物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