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司马昭的孤舟切开昆明池的月色时,李严的指尖正在袖中碾碎第三颗蜡丸——“李都督何必用五百刀斧手演这出忠义戏?”司马昭笑着将伪造的文书抛入池中,惊起的涟漪里浮起诸葛亮新政下益州士族二十七份被压制的田产诉状。
---
公元241年,冬。长安城西,昆明池。
夜色如墨,残月孤悬,清冷的光辉洒在广阔的水面上,泛起片片鳞光。池畔林木幽深,秋风掠过,带起一阵窸窣声响,更添几分肃杀与诡秘。此地曾是汉武帝操练水军之所,如今在季汉新都之侧,平日游人尚可,入夜后便罕有人迹,唯有巡夜的更夫和兵丁偶尔路过。
一艘不起眼的乌篷小船,悄无声息地滑破水面,停靠在预先约定的偏僻码头。船头立着一人,身着寻常商贾服饰,身形挺拔,面容在月色下显得有些模糊,唯有一双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与其年龄不甚相符的沉稳与锐利。正是魏国权臣司马懿次子,时年三十出头的司马昭。
他冒险潜入敌国都城,所为之事,可谓胆大包天。
几乎在他靠岸的同时,码头阴影处,悄然涌出数十名身着劲装、手持利刃的彪形大汉,瞬间将小船团团围住,杀气凛然。为首一员将领,按刀而立,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司马昭及其身后寥寥数名随从。
气氛骤然紧绷。
这时,一个低沉而带着几分威严的声音从人群后方传来:“让开。”
人群分开,一人缓步走出。他年约五旬,面容清癯,三缕长须,身着常服,却难掩久居上位的气度。正是季汉尚书令、中都护、托孤大臣之一——李严,李正方。
李严的目光如鹰隼般落在司马昭身上,带着审视与毫不掩饰的冷意。他并未立即开口,而是缓缓抬手,指向司马昭,声音冰冷如铁:
“拿下!”
命令一下,周围刀斧手立刻上前,眼看就要将司马昭等人缚住。
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围困,司马昭脸上却不见丝毫慌乱。他甚至轻轻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袍,嘴角反而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眼前这剑拔弩张的场面,早在他预料之中。
“李都督,”司马昭开口了,声音平和,竟带着几分欣赏,“何必如此大动干戈?若都督真欲拿我向诸葛亮请功,此刻出现在此地的,就不该是都督您本人,而应是长安卫尉的缇骑了。既然都督愿移尊驾,夤夜来此僻静之地相见,又何必再用这些壮士,演这一出‘忠义擒敌’的戏码呢?”
他顿了顿,目光坦然地对上李严审视的眼神,语气带着洞悉人心的锐利:“都督肯来,便说明……那些‘微不足道’的文书,终究还是入了都督之眼,动了都督之心。不是吗?”
此言一出,李严的眼神微微闪烁了一下。他挥手示意刀斧手稍退,但并未令其撤离,依旧保持着包围态势。他冷哼一声,算是默认了司马昭的判断。确实,若他真想立刻拿下司马昭邀功,根本无需亲自前来,只需派人围捕即可。他来了,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态度——好奇,疑虑,以及内心深处那被勾起的、连他自己都不愿深究的某种期待。
“司马子尚,”李严的声音依旧冷淡,“你司马家如今在洛阳搅动风云,手段酷烈,没想到你的胆子更大,竟敢孤身潜入我长安腹地!你伪造的那些所谓‘丞相府排挤益州官员纪要’,笔迹模仿得再像,内容编造得再真,也瞒不过老夫的眼睛!此等拙劣离间之计,也敢拿来卖弄?真当我季汉无人,当我李严是那三岁孩童,可随意愚弄吗?!”
他的话语带着斥责,但司马昭敏锐地捕捉到,那斥责之下,并非全然是愤怒,更多的是一种被戳中痛处后的色厉内荏。
面对李严的斥责,司马昭不慌不忙,甚至向前微微踏了一步,拉近了与李严的距离。他深知,真正的交锋,现在才开始。
“都督明鉴,”司马昭拱了拱手,姿态放低,语气却愈发沉稳,“昭岂敢愚弄都督?那些文书,确是出自昭手,雕虫小技,徒增笑耳,只为能得见都督一面,陈说利害。”
他话锋一转,不再纠缠文书真伪,而是直指核心:“然,文书虽是伪造,其中所言之事,桩桩件件,难道不正是都督与诸多益州同仁,如今切身所感,心中所虑吗?”
不等李严反驳,司马昭如数家珍般,结合魏国细作精心收集的情报,开始了他精心准备的“攻心”之策:
“其一,迁都之弊,益州失势。”他声音清晰,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向李严,“先帝在时,定都成都,益州乃国之根本,士族豪强,与国同休。然诸葛丞相一意孤行,力主迁都长安。美其名曰‘立足中原,俯瞰天下’,然其结果如何?政治中心北移,权力尽归关中!昔日成都朝堂,益州俊杰济济一堂,参赞国是;如今长安未央,尚有几人能位列枢机,执掌权柄?都督您,这位先帝钦点的托孤重臣,如今不也是远离中枢,空有中都护之名,却难及长安决策之核心吗?益州子弟入仕之途,是否已倍感艰难?此非排挤,何为排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